【中国环保在线 行业动态】2016算不上一个环保“大年”,这一年,曾火得不行的环保并购,也呈现弱势。那么,作为利益攸关的行业主体,环保企业应该如何看待这个并购降温的“小年”,又该做些什么呢?
2016环保并购年度回顾 国资凶猛推动产业变革
2016,环保产业依然是各类投资者、企业家、服务机构、从业人员乃至社会各界为关注的产业之一。但若以数据审视这一年,会发现产业依然继续的热闹背后,一些“小小的”尴尬已经开始出现:
这一年,在已披露环保企业接近30家的情况下,居然没有一家严格意义上的环保公司在A股完成IPO。
这一年的年末,新三板新挂牌的环保企业数量锐减——从鼎盛期的每月新增30-40家降至10家左右。
这一年,曾火得不行的环保并购,也呈现弱势——并购案例数,较去年有所减少,而在尚有北控收购EEW这一大单价的并购单加持的情况下,并购交易总金额还是减少了63亿元。
可以看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16算不上一个环保“大年”。那么,作为利益攸关的行业主体,环保企业应该如何看待这个并购降温的“小年”,又该做些什么呢?且看宇墨咨询以全年的并购案例为分析对象,从资本、地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成长就是告别鸡腿:标的“满地捡”的时代已经过去
一个颇有意思的小段子是这样说的:什么时候发现自己长大了?就是过年一大家人吃鸡,鸡腿再也不会给你了。
鸡腿可以理解为照顾孩子营养的红利,而很类似的是,很多产业的起步与发展也正是建立在红利的基础上的。
这里所谈的广义上的红利远不仅指政府补贴等发糖政策。行业发展中所遇到的需求爆发、资金涌入、区域垄断等种种难以持续的机遇点实际都是红利之一。
中国环保产业十余年并购路的起承转合,已在上图有所展示,其大体可分为几个阶段。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