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危险废弃物处理需要向无害化和资源化更进一步,这对市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政策的密集落地,处理需求的缺口也意味着的机遇。千亿级市场在望,拥有资本和技术的已经抢占高地。
危废处理市场潜力巨大 收获红利
近几年,危险废弃物处理问题受到了的关注。作为具有一种或多种危险特性的废弃物,其腐蚀性、有毒性、传染性等不确定因素都将可能对环境甚至是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国家从政策标准入手控制危废排放源,市场闻风而动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
危废产生量巨大 处理需求仍有缺口
依据环保部固废与化学品管理中心预算,中国2014年危废实践发生量约为1亿吨以上。与此同时,尚有近7000万吨的危废没有归入环境统计年鉴统计口径。《中国环境统计年鉴》给出的统计数据也显示,从2011年到2014年的每年危废发生量来看,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93%。依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7-2021年中国危废处理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2015年,246个大、中城市医疗废物产生量69.7万吨,工业危险废物产生量达2801.8万吨。前瞻产业研究院也公布了2015年危废产生量数据,约为4220万吨。
我国危废产生量巨大,但是处置行业无论是在技术还是在资源化程度上都处于落后状态。据公开资料显示,2014年,我国拥有危废运营资质的企业共有1921家,大部分企业年处置能力不足5万吨,全国危废处置才能CR4不到7%。全国危废经营单位核准利用处置规模达到4304万吨/年,实际处理处置量仅为1387万吨/年,这说明当前危废处理行业的实际利用率还很低。据统计,全国1500多家具有危废处理资质的企业,62%仅能处理1至10种危废品类,能处理25种以上的危废品类企业仅1%左右。
政策释放积极信号 危废管制渐入正轨
作为一个政策导向型行业,危废处理需要搭乘政策东风扶摇直上。而在我国危废产生量不断扩大,市场集中度却迟迟无法提高,处置能力滞后的情况下,政策加持将有利于树立标准,规范市场,助力整个市场腾飞。
2016年出台的“土十条”间接对工业危废治理提出了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取消了省内危废转移审批手续,为危废处理提供了便捷渠道;2016年新版《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将危险废物调整为46大类别479种,增加了117种危险废物;环保部还连续发布了《危险废物鉴别工作指南(试行)(征求意见稿)》以及《建设项目危险废物环境影响评价指南(征求意见稿)》;《“十三五”全国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方案》更是将落实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督查考核工作列入重点。
市场潜力初现端倪 行业发展前景在望
鉴于危废产生量大,处理能力存在缺口,政策密集落地加持市场,我国危废处理行业前景被普遍看好。按照目前市场上危废处置的情况来看,每吨2000元—4000元,以2015年4220万吨危废发生量计算,中国危废处置市场规模已经在千亿左右。再结合年复合增长率,业内估测市场有望冲破2000亿元。
中国产业信息网研究发布报告表示,2017年第二次污染源普查结果将远超现有统计数据的规模。赛迪顾问则预计,2019年我国危险废物排放量将突破5000万吨,市场规模将超千亿。CITICS新三板研究保守估计,2020年危废处理市场产值约达700亿,而经济发展、名录扩容以及监管趋严还将促进危废处理市场扩容。
企业加速跑马圈地 公司获益
新三板上市公司运营情况是市场景气程度隐射的有力证据,据悉,2016年新三板危废处理行业公司共20家,整体收入/归母净利润增速达到16.73%/37.07%,10家净利润增幅超过5%。危废处理行业的高利润一目了然,大型企业可以利用自身综合优势占据市场主动权,例如高能环境、瀚蓝环境、启迪桑德这样的公司都纷纷进军危废。
据公开资料显示,高能环境2016年实现营业收入15.6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53.63%;瀚蓝环境2016年度新增危险废物处理业务,公司整体营业收入36.9亿元,较2015年同期增长53.63%;启迪桑德在国内危废处理项目中已经树立品牌,2016年度营业收入69.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9.08%;中国天楹2016年营业收入约为9.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79%。
综上所述,危废处理行业投资正热,市场处于扩容的黄金时期。面对又一个千亿级蓝海,正在加紧整合资源,加大市场份额抢占力度。同时,更多的企业希望进入危废市场,这就需要从危废处置的薄弱点处攻破壁垒,强化无害化处理能力,迎合不断释放的需求。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