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由价值决定;价格围绕价值波动,终回归到价值上。”这是马克思价值规律中的阐述。价格围绕价值这一主线,上下波动,时高时低,本为市场规律的常态。然而,个别企业恶意低价竞争的行为,严重违背市场规律,损害了行业整体利益。其中,又以国民经济的“新宠”——环保产业为典型。
近年来,环保产业的火热加剧了社会资本的涌入,市场乱象滋生,低价中标现象浮现。无论是垃圾焚烧发电项目,还是污水处理领域等,中标价格呈现断崖式下降,不断击穿行业底线,扰乱市场秩序,产生了不利于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不良影响。
通过分析近年来“超低价”中标环保项目,中国环保在线认为,低价中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原因无外乎以下三点:,企业不自律,不计后果大幅降价。第二,某些地方政府存在引导低价中标的嫌疑。第三,经济新常态,行业竞争更加白热化。
主观因素也好,客观原因也罢,可想而知,一旦“唯价格论”,项目中标价格低于甚至远远低于成本价,企业为了获取利润,必然在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等其他方面大肆降低成本,以牺牲产品及工程的质量来填补亏损,从而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
就正常的市场竞争而言,企业通过降价强化竞争优势无可厚非,但这需要建立在企业本身具有一定规模且兼具竞争优势的基础之上。健康适度的降价竞争中,优胜略汰,适者生存。没有核心竞争力优势的企业或被高门槛拒之门外,或被兼并收购销声匿迹,从而实现行业内部的净化与净化,积极作用明显。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超越安全边际的低价竞争策略成风,部分中小企业迫于压力,不得不降低环保要求,降低市场价格,大多数以高标准运营维护环境设施的环保企业自身的积极性和创新环境技术的内生动力势必被挫伤。更重要的是,环保烂尾工程及豆腐渣工程的隐患大大增加,并可能导致环保设施成为环境污染源。
E20研究院执行院长薛涛说,低价竞标似乎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因为地方政府的预期已经降低。未来,流域治理、地下管廊等新生事物还有可能出现高收费情况,而传统的污水、垃圾处理等BOT项目已没有机会溢价了。
上述说法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行业现状,但多少有些悲观。曾经被认为公开、公平、公正的低价中标逐渐腐蚀了环保产业追求品质、勇于创新行业土壤,但这“病”并非无药可救。中国环保在线认为,针对环保产业恶性低价竞争的现状,需要下猛药:地方政府打破窠臼理性招标并加强监管力度;对重点环保项目进行追踪监督,并加大惩罚力度;明确强制和建议信息公开清单等。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