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根据现有的增长速度,业内预计,到2020年前后,我国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会达到12-17万吨的规模。新能源车的发展给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多方聚焦共同探讨动力电池回收处理行业发展,有望为动力电池的妥善处置提供有效的建议。
废旧动力电池回收面临挑战 多方聚焦献计献策
2012年6月,国务院颁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明确要求“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 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报废电动汽车电池的数量也逐年上升。预计2020年前后,我国仅纯电动乘用车和混合动力乘用车的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会达到12-17万吨的规模。在此形势下,业内人士就动力电池回收利用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处理企业未来发展展开讨论,分享精彩观点。
新能源车的发展
给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提出了新的挑战
随着金融危机、生态环境恶化与能源资源枯竭等问题的加剧,大力研究和利用电动汽车相关技术及促进产业发展已成为世界汽车工业竞争的一个新焦点。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强国纷纷加入抢占电动汽车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的行列。、
我国有关部门及各地政府也积极响应行业趋势,将电动汽车确定为国家7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先后推出了《节能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规划》、《电动汽车“十二五”专项规划》等规划措施,积极引导和鼓励国内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2012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中明确要求“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生产能力达200万辆、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各项政策的推动使国内汽车企业在突破关键技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电动汽车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然而,电动汽车的电池容量一般3-5年就会衰减到初始容量的80%以下,使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明显减少,需要进行更换。随着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报废电动汽车电池的数量也逐年上升。2015年新能源车电池累计报废量约在2-4万吨,预计2020年前后,我国仅纯电动乘用车和混合动力乘用车的动力电池累计报废量将会达到12-17万吨的规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回收与再利用已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多方聚焦共同探讨动力电池回收处理行业发展
8月25日,在由资源强制回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联合主办的2017年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沙龙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教授王景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巴塞尔公约亚太区域中心执行主任李金惠等多位业内专家学者围绕动力电池技术开发、动力电池回收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一、报废电池的来源问题。
国内的报废车、电动车在报废时不经过环境保护部,而是由车管所管理。虽然报废汽车有专门的拆解企业,但行业内并没有规定报废汽车要拆解到哪一步,才能交给电池专业处理企业。废电池的来源有可能是专门的报废汽车拆解企业、具有报废汽车拆解和废电池处理双重资质的的企业、或是承诺消费者免费更换电池的4S店经销商,这些电池终能否进入专业化的电池处理企业进行规范处理,是一个问题。由于国家目前在统计数据上还没有打破信息孤岛,以上的报废汽车相关信息还不能实现与环境保护部共享。源头数据的缺失给今后废汽车拆解、废电池处理等相关数据的统计造成一定难度。
二、汽车制造企业和电池制造企业,谁是EPR责任制的主体?
从国家法律层面,现在这个问题还不清晰。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的规章或条例明确规定汽车制造企业和电池制造企业在回收处理废弃电池方面的优先权。明确责任主体是实施EPR的先决条件,回收废电池责任主体的不明确,给废电池处理行业EPR责任制的实施造成了困难。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