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固废处理】垃圾分类在我国试点推行已有十余年,但整体而言成效并不显著,甚至可以用“原地踏步”来形容。垃圾分类本是举手之劳,缘何难以全面推进?其中的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垃圾分类试点十余年仍难推进 这几道坎亟需跨越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置的重要环节和重要手段,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是关乎环境友好、城市美丽的基础性事业。
若从民间倡导者早进行的探索算起,垃圾分类在我国已有20年历程;若从2000年6月,北京、上海、南京、杭州、桂林、广州、深圳、厦门被确定为全国首批8个试点城市算起,也有16年了。经过这20年的实践证明,垃圾分类在我国收效甚微。业内有观点认为,垃圾分类推行乏力,用“原地踏步”来评价也不为过。
如今,城市的大街小巷摆满了有“可回收物”和“不可回收物”明显标志的分类垃圾桶,可居民“一视同仁”地扔和环卫工人“良莠不辨”地收,依然是城市垃圾清理的常态。
而在一些居民小区,包括餐厨垃圾在内的各种垃圾通通被塞到大垃圾桶里,再一股脑地被装进垃圾车运走,分类和收运环节并未打通。这一情况在其他城市也很普遍。
11月11日,2017年杭州市“公述民评”面对面电视问政活动进入第四场,聚焦“垃圾分类怎么分”,现场代表就杭城垃圾分类问题举“不满意”牌的超过半数。
不难可以看出,垃圾分类试点多年,很多城市仍处于“试”的阶段。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垃圾围城”现象日益凸显,很多地方都在探索垃圾分类模式,比如说两分法、三分法、四分法等,但始终没有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垃圾分类模式。垃圾分类举步维艰,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垃圾分类“原地踏步”背后有哪些难以迈过的“坎”?中国环保在线整理发现主要问题如下:
如何分没有统一标准。垃圾分类,归根结底在于如何“分”,有分才有“类”。大街上“可回收”“不可回收”的分类垃圾箱随处可见,而至于如何界定“可回收”“不可回收”则悉听尊便,由民众自行定夺。
相关配套机制缺失。截至目前,我国已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对生活垃圾分类问题做出相关规定,但具体实践中,分类运输和分类处理等环节仍未打通。同时,一些配套实施办法尚未出台,比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收费办法、分类标准和执行办法等。
意识不强,监管不到位。垃圾分类作为一种新习惯、新素养,公众需要在生活中不断适应、反复习得,才能外化为一种习惯。此外,现阶段,尽管很多地方都推出了相关的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但有法不依、执法主体缺位、执法程序不规范等问题的存在,导致执法力度不够。
智能分类设备并不“智能”。根据新华社报道,一位业内专家深有感触地说,有的垃圾分类设备看上去很“智能”,实际上很复杂,普通居民扔个垃圾不仅要扫码,还要输入验证码,程序繁琐,像“考试”一样,无形中提高了居民使用的门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