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实体经济是金融的根基,二者是利益共同体。脱离实体经济的支撑,金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央要求金融机构“回归本源”,服务实业,坚决防止“脱实向虚”,丰富金融产品供给,支持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把更多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近年来,金融能关注绿色产业和环境产业,并在这上面有一些偏重,值得我们感谢与尊重,我们应给金融行业鼓掌。”绿化产融对话结束后,E20环境平台合伙人、E20研究院院长傅涛在做2018(第十六届)水业战略论坛总结时称,金融的力量正如桑德集团副总裁张传刚所说,没有金融的支撑,就没有环境产业的兴旺。
以今年上榜的水业影响力企业为例,北控水务、首创股份、碧水源、博天环境、桑德集团、光大水务等企业都是上市公司,金融是支撑环境企业发展、腾飞的重要力量。
傅涛认为,在承认金融对我国环境产业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应该意识到目前的金融体系还存在不足,对实业支撑远远不够。
过去2-3年间,国家出台很多促进产融结合、绿色金融的政策。仅在2016年8月份,接连出台2个政策文件——工信部、财政部等四部委联合印发《组织申报产融合作试点城市的通知》、七部委发布《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文件发布之后,杭州 G20峰会上,绿色金融再次成为峰会核心的热议话题。
傅涛指出,G20峰会之后绿色金融被拔到很高的高度,这是行业之幸事,不幸的是目前绿色金融是有名无实的。其一,绿色金融总体体量较小总类单一,且大部分停留在绿色信贷。目前,银行信贷业务中绿色信贷所占比例只有9%左右,与巨大的市场需求相比,绿色经济发展资金存在巨大缺口。其二,金融行业并未真正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本意,老是按照传统金融眼光看待环境项目,不能很好理解环境产业的风险特征和收益特征,造成好项目不敢下手,看中的项目投不进去。
一般眼光下的环境产业风险过高、收益率不够、应收帐款过多、政府支付风险过大等等,许多都是因为缺乏对产业的深刻理解造成的。这种绿色金融是挂名的绿色金融,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政策性绿色金融。所以传统的金融要创新,需要密切结合行业,要有行业纵深,真正回归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产业的本心上。
原标题:傅涛:绿色金融对环境产业支撑还不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