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垃圾的制造者。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把垃圾一扔好像就和自己没关系了;但对于我们的城市来说,这却是千钧重负。这些被我们忽略了多年的垃圾,终于迎来了自己的“主场”,“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一语落地,全国多个城市紧跟这股“潮流”纷纷实施起来。
垃圾分类重在“分类”,具体要怎么分呢?以下是率先实施垃圾分类城市分类标准:

从表中也可以看出,很多城市的垃圾分类都大同小异,左不过是“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但能演变到如今的“四分法”着实不易,经历了多少年的“风吹雨打”和“摸爬滚打”,这其中“苦楚”想必上海和北京深有感触。
就拿北京来说,从1996年开始了垃圾分类慢慢长路。一开始北京设置了废电池回收箱,很多市民和学生自发自觉的投放和收集废电池;到1999年,垃圾分类有了初步的标准,分为“有机类、无机类和弃土类”三种;2002年,人们开始有意识的收集废塑料瓶、废纸和废铝罐,并设立了专门的垃圾桶进行回收;2010年,三种分类标准演变成了“可回收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和其他垃圾”,垃圾桶表面也一改往日的单一颜色,分别用“绿、蓝和灰”进行区分,后演变为上述提到的北京“四分法”。

北京垃圾分类“成长记”
同样,上海也花费了十余年的时间,对垃圾分类的标准进行了彻头彻尾的改变,一共经历了五种不同的分类标准:从1995年开始,直到2014年提出了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四分法”,一直沿用至今。

上海垃圾分类“成长记”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垃圾分类的标准越来越趋于完善,也越来越容易被我们所理解。据了解,实施垃圾分类的目的是提高垃圾的资源价值和经济价值,力争物尽其用,同时在制定分类标准时也会考虑到垃圾的特性、末端处理方式等。像餐厨垃圾可以经过生化、堆肥处理得到化肥,可回收物可以通过再生回收处理循环利用,其他垃圾可用于焚烧发电,而有害垃圾则是对人体有害的废弃物。
浪费了这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完善垃圾分类标准,有什么意义呢?未来固废行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精细化处置,而实现这一方向的前端重要抓手就是垃圾分类,这意味着,垃圾分类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改变,更是固废产业链利润的重新分配和体系化建设的主要推手,相对应的,也会催生和带动相关服务产业,从而实现高质量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