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上海“史上严”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满月之际,一些网友表示,“垃圾分类凉了,又没动静了”、“早知道会这样,跟一阵风似的”、“感觉就像是一波炒作,仅此而已”……
听到这里,小编不得不说,大兄弟(大妹子)您怕是误会了。“垃圾分类”这个事儿吧,不是凉了,只是各路媒体不再大肆报道而已,实际上,它正扎扎实实地以上海为中心,不断向外蔓延。
不信?8月1日,新修订的《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经浙江省人大常委会投票表决通过。杭州人表示,终于还是来了,恐怕今后茶余饭后讨论的都是垃圾分类了。
要是觉得仅仅杭州的消息还不够,去各大搜索引擎输入关键词“垃圾分类”,看看有多少新增消息,再看看有多少城市已经被垃圾分类“征服”。这个不服真不行。
垃圾分类不可能“凉凉”的另外一个理由是:住建部已经明确表示,今年计划投入213亿元,到2020年年底,将会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
当然,即便是先行先试的46个重点城市,也才占据全国城市数量的约7%。在这46个城市中,垃圾分类的推广情况也不甚均衡,这也导致垃圾分类在不少城市中没有太大的存在感。
“存在感”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一般人可能的确感受不到,但对于资本而言,则有着极致的吸引力。一组数据显示,从7月1日~8月1日,注册成立的垃圾分类企业超过1000家,数百个垃圾分类APP或小程序几乎在一夜之间上线。
有利润的地方,必然会有资本,但这并不代表资本是盲目的。一位不愿具名的环保行业创业人士透露,公司在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Electronics)市场之外,仍旧没有详细的规划。原因很简单,就是目前市场还没有完整的商业闭环,投资前景迷雾一篇,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
具体怎样看到垃圾分类这门生意?生意分为快生意和慢生意,垃圾分类显然属于后者,它取决于人民群众的习惯改变,即便是刚性制度的推动,仍然不可能一蹴而就。
所以你看,垃圾分类并不是“凉凉”,准确说只是有点“迷茫”。固然国家强势推进分类,越来越多的城市已经或正在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将垃圾分类纳入法治化轨道,可是各地推进过程有快有慢,有长有短。
“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城市间推进垃圾分类有快有慢,整个环节上还存在一些短板。”住建部环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徐海云说。
政策体系不断完善,企业与资本躁动不安,大有朝阳初升、蓝海一片的既视感,那么垃圾分类在迷茫中又该如何拨云见日?
分析人士指出,要在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全过程,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在商业上形成壁垒,让这一产业,朝着更规范、更生机勃勃的方向发展。如此,守得云开见月明,应该也不会很遥远。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