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日前印发,明确围绕8“无”目标建设“无废城市”——
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固废无倾倒、废水无直排、废气无臭味
相关负责人称,方案的编制理念是,把各项工作充分融入到全省城市发展和管理过程中,持续推动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在政府层面上,要注重制度创新,努力构建政府、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权责明晰、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在行业层面上,要加快能力建设,发展污染物从产生到处理全过程、从处理到服务全方位的产业链,促进污染防治产业做大做强;在社会层面上,要培育“无废”理念,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其目标是:
到2023年底,全省所有设区市及50%的县(市、区)完成“无废城市”建设。
到2020年,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到90%以上,病死猪无害化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农药废弃包装物回收、处置率分别达到80%和90%以上。
到2020年底,全省培育有实力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30家以上,城乡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
到2020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
2020年底前,补齐县(市)域内生活垃圾处置能力缺口,补齐县(市)域内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农业废弃物等处置能力缺口。
到2020年,各地均建成小微产废企业危险废物及实验室废物集中统一收运体系。
到2021年,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和达标排放率达到95%以上。
到2022年,全省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小区、示范村各3000个以上。
到2022年,形成技术先进、管理规范、能力富裕、竞争充分的全种类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处置体系。
重点任务聚焦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农业废弃物、医疗废物五大领域,提出了三步走战略——
明确工作举措(2020年6月底前)→组织开展建设→开展评估总结(2021年起)
值得注意的几点:
垃圾分类工作仍会是“无废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
农业废物着重点出了农膜和秸秆。
危废,不出意外划重点。
鼓励积极发展种养结合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模式。
再生资源企业预计会在“无废城市”建设版图中得到资源倾斜。
2020年底,这个时间点划重点,“补齐缺口”的硬性条件将刺激更多需求释放。
信息化管理的“一张网”建设会引来更多跨界合作者,个中布局早已开始,固废处置相关企业应加快融入智慧环保的脚步。
第三方环保管家服务已经多次出现在政策法规中。
《浙江省全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全文公布如下:
“无废城市”建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动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环境影响降至低的发展模式。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办【2018】128号)精神,推动全省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目标。将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作为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化提升美丽浙江建设的重要载体。到2023年底,全省所有设区市及50%的县(市、区)完成“无废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固废无倾倒、废水无直排、废气无臭味。
(二)工作内容。注重制度创新,努力构建政府、企业主体、公众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形成权责明晰、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管理格局。加快能力建设,发展污染物从产生到处理全过程、全方位的产业链,促进污染防治产业做大做强。培育“无废”理念,努力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