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一项新任务,即组织相关学科优秀科学家,集中攻关雾霾形成机理与治理。
至此,全国2000多名专家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个城市、汾渭平原11个城市驻点,58个专家团队在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驻点研究和技术指导。
时至今日,生态环境部相关负责人表示,总理基金项目——“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为全国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3年时间里,已基本弄清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以PM2.5为特征的大气重污染成因,取得重大成果。
来回顾一下,2018年初,“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启动差不多半年之后,生态环境部召开了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成果研讨与交流会。
攻关项目成立了由国家和地方科研人员共同组成的28个跟踪研究工作组,形成了边研究、边产出、边应用、边反馈、边完善的“沿途下蛋”的科研工作模式,建立了“科学研究—措施建议—效果评估—科学研究”的闭环研究机制。
针对“2+26”城市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5倍的现状,攻关项目提出了精确有效的重点行业治理方案,提出了冶金行业“一市一策”和钢铁企业“一厂一策”治理方案。
项目组整合环保、气象、高校、中科院等方面科研资源,初步建成多要素、天地空大气环境综合立体观测网,形成了重污染天气预测预报、全过程监测和成因快速分析的基础能力。
项目组建立统一的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方法,初步建成攻关数据管理和共享平台,实现环保、气象、科研各类数据共享约2600万条。
以上,还只是攻关项目启动半年后的局部成果展示。
课题验收拟于2020年6月中旬后开展,以会议形式进行。城市驻点跟踪研究持续到2020年12月31日,其验收工作将于2021年第一季度开展。
关于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课题,2017年9月,生态环境部曾公示了4个专题28个研究项目: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重污染的成因和来源——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立体观测网、天地空一体化大气环境跨学科综合观测实验、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化学过程机理研究、秋冬季大气重污染的物理过程机理研究、多技术融合的综合精细化来源解析技术研究、重污染形成的耦合机制与动态解析技术、京津冀及周边“2+26”城市来源解析研究
排放现状评估和强化管控技术——
区域动态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冶金领域大气污染治理及调控政策研究、建材领域大气污染治理及调控政策研究、VOCs 重点行业排放特征及减排监管技术体系研究、“散乱污”企业动态监管技术及应用研究、区域内煤炭使用强度降低和清洁利用政策工具研究、柴油机排放及强化管控措施、农业排放状况及强化治理方案、“2+26”城市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
大气污染防治综合科学决策支撑——
区域空气质量调控技术与决策支持平台、区域大气承载力与空气质量改善路线图、重污染天气联合应对技术平台、“2+26”城市综合解决方案研究、基于环境监测和比较风险评估环境管理支撑技术研究、数据管理平台与质量控制、攻关项目成果集成与应用示范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对人群的健康影响研究——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对普通人群、特定人群的急性健康影响研究;重污染天气对慢阻肺和哮喘等疾病患者的健康影响研究;重污染天气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和高危人群的健康影响研究;大气污染导致肺癌等主要癌症的归因风险与疾病负担研究;重污染天气下人群健康防护与干预研究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