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显示,青海湖流域完成300个各类生态监测站点的布设工作,至此实现了整个流域的环境监测全覆盖。追溯至2010年,青海省开展青海湖流域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工作以来,陆续开展了青海省咸水湖、盐湖水体监测体系和青海湖生态环境监测与综合分析平台建设,并且建立了青海湖水体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水体生态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目前,青海湖流域已经完善了以生态定位监测综合站、专业定位监测点、工程跟踪监测点等生态监测站点为主,流动监测(巡测)站为辅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
要说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构建,截至2021年已建成1946个国家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布设38880个国家土壤环境监测点位,32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设置噪声监测点位76273个;截至2020年底,全国已完成建设遥感监测(含黑烟抓拍)点位2956个;截至目前,已经设置140多个各类监测点位,组建全国大气颗粒物组分和光化学监测网。
而流域监测,从每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中也能看出,整个监测体系趋于完善。
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显示,长江流域有1017个国考断面,黄河流域有265个国考断面,珠江流域有364个国考断面,松花江流域有254个国考断面,淮河流域有341个国考断面,海河流域有244个国考断面,辽河流域有194个国考断面,浙闽片河流则有198个,西北诸河107个,西南诸河133个。

(图源:2021年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
实际上,自1999年起,我国就已经在部分主要流域开展了地表水水质自动监测站的试点工作,松花江、淮河、长江、黄河及太湖流域的重点断面均建设了水质自动监测站,然后是松花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太湖、巢湖、滇池流域等等,并建立月报和周报制度。
截至目前,生态环境部还在不断披露月度、季度、半年度、年度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2022年前6个月,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辽河等七大流域及西北诸河、西南诸河和浙闽片河流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7.3%,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劣Ⅴ类断面比例为0.8%,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

(图源:生态环境部)
近年来,随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重视,流域监测网络“加密”工作也是马不停蹄。
就说黄河流域,2001年黄河水利委员会就批复成立了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先后完成黄河流域水土保持遥感普查、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皇甫川等重点支流航空遥感动态监测等多个项目。2020年,生态环境部曾在例行发布会上明确表示,针对黄河流域生态监测,生态环境部将融合卫星、航空、地面等监测手段,形成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流域生态质量监测网络,并提出了4项重点建设任务,显然进一步强化了黄河流域监测工作。
我国治水经历了从碎片化到一体化,不仅是因为其流动性,更是因为其跨区域性的特点。因此,江河湖海的流域水环境保护工作更讲求整合资源,发挥上下游协调作用,统筹布局,科学管理,以及长治久清。在此过程中,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毋庸置疑,全要素、全时空、多尺度、多维度的监测是全面评估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依凭。
目前,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有待提高,流域监测网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地表水监测机动性、精准性不够,水生态监测方法、评价标准和技术规范缺位较多,流域监测能力不平衡、不充分,流域统筹协作、信息共享等方面凸显不足,流域监测大数据平台仍未“合龙”,诸如此类问题还需要加足马力,全方位推进。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