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要追溯的话,海水淡化这个词早在17世纪就已有了雏形,海水蒸馏淡化作为海水淡化的初阶形态在那时诞生。为了更好利用丰富的海水资源,解决淡水资源不足、紧缺的问题,海水淡化技术开始在20世纪前后开始大规模应用,并有越来越多的技术人员投入海水淡化研究。
发展至今,海水淡化已产生反渗透法、电渗析法、冷冻法等多种较为成熟的技术。2010年以来,我国对海水淡化行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指导海水淡化技术创新体系建立、推动海水淡化产业向规模化、集成化方向发展。目前,我国海水淡化能力已达185万t/d。
《海水淡化利用发展行动规划(2021-2025年)》提出,到2025年,全国海水淡化总规模要达到290万吨/日以上,并逐步推动海水淡化的规模化利用。
基于以上数据预测来看,该目标的实现仍任重道远。
不过,从近两年发布的《全国海水利用报告》可以看出,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开始由量转质,不断提升着海水淡化技术实力。新增海水淡化工程量较2020年下降5个,但新增的海水淡化规模却较2020年略有回升,工程规模增长14万吨/日。辽宁、山东省新增海水淡化工程规模最多,分别新增7万吨/日与8万吨/日。
技术应用方面,相较于低温多效技术、多级闪蒸技术、电渗析技术等其他技术,反渗透技术的工程规模占比稳步提升,工程数量从118个新增至126个,占比从2020年末的65.32%提升至66.19%。由此可见,反渗透技术正在逐渐成为我国海水淡化的“中坚力量”,并有望在何时的时机取代其他的技术应用方式。
无论是何种技术,都不可否认,海水淡化行业仍将持续发展。不过,我们仍需要清醒地看到,海水淡化的发展还不够完全,标准设计不全面、海水淡化水定位不清晰、水源利用风险难以预料等都是限制其规模化利用的潜在因素。
为更安全推进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也有业内人士在积极讨论施策。
综合来看,多方面观点认为,在海水淡化规模化利用前,还需展开科学的论证,完善海水淡化利用标准,并配合开展健康风险评估,加强监测评估与国际间的合作,提高社会各界对海水淡化的认知和认可,以逐步消除大众对其规模化应用的潜在顾虑,确保我国海水淡化水的卫生安全性,进一步加快推动海水淡化水的利用速度。
2025年即将到来,为按时达标完成任务,海水淡化推广应用该提速了!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