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住建部办公厅发布国家标准《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园区技术要求(修订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标准”),标准规定了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园区的总体要求、建设要求、管理与运行监管要求、安全管理要求、碳排放管理与核算要求及环境保护要求。适用于集中处理生活垃圾、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粪便等垃圾处理园区。另外,具有生活垃圾处理功能的静脉产业园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资源循环利用基地等亦可参照执行。
意见反馈截止时间为2024年3月8日。
标准指出,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园区是“具有确定的建设用地范围、公用设施和统一的管理体系,对未分类的生活垃圾和分类后的厨余垃圾、可回收物、大件垃圾,建筑垃圾、园林绿化垃圾、粪便等两种及以上类型的垃圾进行集中处理和资源利用的场所”,简称园区。园区具有协同处置、协同共享、协同消纳能力,即:
1.相似属性的垃圾可协同处置,如生活垃圾焚烧厂可协同处置粪便和园林绿化垃圾;
2.功能相同的设施可协同共享,如渗沥液处理设施、臭气处理设施的协同共享;
3.固废残渣可协同消纳,如厨余垃圾、粪便预处理产生的残渣及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渣可由垃圾焚烧厂消纳。
在选址、建设规模等方面,标准指出,园区选址应优先依托既有生活垃圾焚烧厂、卫生填埋场等垃圾处理基础设施所在用地。园区建设规模应与服务范围的垃圾量相适应,对于生活垃圾日产生量小于300吨的小城市或城镇,宜区域统筹与邻近城市共建共享园区。
另外,标准还提出,厨余垃圾处理工程、建筑垃圾处理工程、园林绿化垃圾处理工程等项目均应充分发挥其协同处置功能。例如,用厨余垃圾厌氧消化设施协同处置粪便、污泥等;用厨余垃圾好氧堆肥设施协同处置粪便、园林绿化垃圾、厨余垃圾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渣、污泥等;用装修垃圾资源化设施协同利用大件垃圾和可回收物中的废塑料、
废玻璃制品、废旧纺织品等。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