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新开工民用建筑全面实施绿色建筑标准,高星级比例达到60%;积极引导扶持装配式建筑发展,全力促进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实现装配式建筑的建设规模和占比稳居全省前列,竣工民用建筑中绿色建筑比例达到98%,超额完成“广东省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无废城市”建设的目标要求,助力“无废城市”建设。
1 完善政策体系
修订出台《广州市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管理规定》,建立健全绿色建筑预评价、能耗监测、建筑能源资源消耗统计等工作制度,加强绿色建筑全过程管控;探索推出示范项目资金支持、容积率奖励、绿色金融服务等一揽子激励措施,为绿色建筑质效提升注入新动能。先后印发《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设计阶段落实装配式建筑实施要求的通知》等近10项政策,并将装配式建筑纳入双碳战略、智能建造试点城市的建设任务。
2 突出技术引领
开展建筑领域“1+9”节能降碳课题研究,编制新建建筑能效提升、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9方面技术指引。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城建”试点契机,推动白云设计之都二期开展建筑直流柔性用电、零碳建筑等前沿技术应用试点,探索适宜地域特点的建筑低碳技术集成。
在全国率先发布《工业化建筑建造规程》地方标准,制定《广州市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广州市民用建筑信息模型(BIM)设计技术规范》等,具备MiC模块化建筑生产能力。“BIM+CIM”信息技术领先,采取一个CIM基础平台、N个基于CIM的统一业务办理平台的“1+N”建设模式,构建全域全空间CIM平台,率先上线二三维并行的BIM电子辅助审查系统,试行一套电子图纸全过程流转,为新型建筑工业化提供平台支撑。以建设国家智能建造试点城市为契机,遴选53个试点项目重点培育,评选49个BIM正向设计示范项目,为新型建筑工业化技术应用积累实践经验。
3 建立人才梯队
组建装配式建筑专家库,建立装配式建筑施工工人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全链条制度,组织装配式建筑构件装配工、灌浆工实训,开展装配式技能工人配置试点,为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提供软实力保障。
4 扩容产业规模
推进“链长制”机制,全市共有8个国家级、23个省级装配式产业基地,建成广州湾区智造等11个预制混凝土构件生产基地,按照“本地主供+周边补充”原则,布局7个新型建筑工业化产业园区;稳步扩大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未来大湾区年建筑市场规模约万亿,装修产值超1600亿,立足本地辐射湾区海内外市场,实现优势互补、融合发展。
5 打造标杆示范
万顷沙文化体育中心等2个项目入选省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试点,白云机场二号航站楼等3个项目获得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南沙区、黄埔区依托未来城市实证试点,推动重点片区创建绿色生态城区,中新广州知识城南起步区等项目共获得3项国家三星级绿色生态城区标识。
6 推动产业升级
布局搭建中建绿色建筑工业园、广州(白云)建筑科技低碳产业园等一批绿色建筑产业园区,遴选出 98 家建筑业“链长制”工作示范企业,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和绿色低碳发展。建立绿色建材产品信息采集发布机制,加大推广力度,引领建材产业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共发布18类、215种绿色建材产品,其中三星级建材占比超过70%。
下一步,广州将把“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的理念贯穿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持续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智能化、定制模块化、多功能性和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绿色建造、智能建造、建筑工业化水平。
来源:广州市生态环境局
原标题:无废之窗丨广州市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完成省绿色建筑创建三年行动目标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