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中心是温室气体减排量的主要交易场所,国际上通常将这些经核证的温室气体减排量称作碳信用(carbon credit)。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目前全球有超过40个碳信用机制,除了国际气候协定下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以及《巴黎协定》第6.4条机制外,还有十余种独立碳信用机制,包括核证碳减排标准(VCS)、黄金标准、美国碳登记(ACR)以及其他区域性或行业特定的碳信用机制;以及35个政府碳信用机制,包括中国的CCER以及北京、福建、重庆等地的自愿减排机制[1]。规模庞大且差异化的碳信用机制创造了大量的碳信用交易需求,因此国际上衍生出了一大批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中心,分别聚焦国际、区域以及特殊创新形式的碳信用交易,形成了差异化的发展路径和业务模式。本研究系列将分为上下两篇,分别聚焦全球性交易中心、区域性交易中心以及其他创新交易平台,分析不同类型交易中心的发展经验。本文重点分析区域性及其他创新性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中心。
一、区域性及其他创新性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中心概览
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市场体系中,除上篇所述的国际自愿减排交易中心外,区域性交易中心和创新型交易平台因其灵活性、针对性和技术创新等优势,正日益成为碳信用市场发展的重要力量。
区域性交易中心立足特定地域,如东京证券交易所于2023年开设碳信用交易市场,为日本碳信用J-Credit提供标准化集中交易机制;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交易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和福建省林业碳汇减排量(FFCER)等多元化碳信用产品,并在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中创新应用碳汇机制;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在全国碳市场自愿减排交易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同时积极探索碳普惠等地方碳信用机制;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截至2025年2月累计成交CCER达3913万吨,同时交易成都市“碳惠天府”机制碳减排量(CDCER),并在西部地区碳信用市场建设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跨区域合作模式。此外,创新型交易平台以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为特色,如通过标准化数字代币和合约实现基于区块链的碳信用证券化创新的AirCarbon Exchange(ACX)、专注亚马逊雨林保护并通过区块链技术提供透明可验证森林保护碳信用数字化服务的Moss.earth、建立严格认证标准并引导资本流向工业规模负排放项目的专业工程化碳移除平台Puro.earth以及构建互操作区块链基础设施并连接传统碳市场与去中心化金融生态系统的Toucan Protocol。
这些多元化的交易平台共同构成了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市场的基础设施网络,为碳信用市场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本文将重点分析区域交易平台中的东京证券交易所和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及其他创新交易平台中的ACX、Moss.earth、Puro.earth和Toucan Protocol交易中心,探讨其在交易机制设计、技术应用创新及市场生态构建等方面的成功实践。
二、案例介绍
(一)区域性自愿减排市场交易中心
1.东京证券交易所
受日本经济产业省委托,日本交易所集团(JPX)旗下的东京证券交易所于2023年10月11日正式开设碳信用交易市场,成为已有多年交易历史的日本碳信用J-Credit机制的重要集中交易平台[2]。这一新设市场是日本《实现绿色转型基本政策》中碳定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支持日本政府推出的绿色转型排放交易体系GX-ETS。GX-ETS分三个阶段实施,其中第一阶段在日本绿色转型联盟(GX League)[3]框架下运行,采取联盟企业自愿参与的方式,为期三年,由企业设定自主减排目标并计算报告实际排放量,重点交易基于J-Credit机制产生的碳信用额度。东京证券交易所作为日本最大的证券交易所运营商,通过开设碳信用交易市场,旨在为J-Credit提供标准化的集中交易机制,以支持GX-ETS的顺利实施。与传统的股票交易不同,该市场每日进行两次交易,采取限价订购制度,参与主体在登记后即可直接交易。
东京证券交易所碳信用交易市场目前交易规模和流动性均较为有限。该市场现阶段主要交易的碳信用产品有J-Credit、GX-Credit等。J-Credit作为日本国内已运行多年的碳抵消机制,2023年10月11日起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平台上集中交易,按项目类型分为节能、可再生电力能源、可再生生物质能源、可再生热能源、可再生电热混合能源、稻田中期干燥延长农业、生物炭农业、森林碳汇等9个交易类别[4]。而GX-Credit作为聚焦绿色转型的新品种,于2024年11月1日正式引入东京证券交易所交易,该信用机制仅设置单一交易类别[5],专注于联盟企业直接排放量的整体减排成果,不区分具体减排技术或项目类型。受现行J-Credit年度核发量仅百万吨级别,以及众多潜在参与者尚处于碳信用交易起步阶段的影响,东京证交所碳市场当前交投相对清淡。自2023年10月11日开市至10月20日的八个交易日内,碳信用累计成交10044吨二氧化碳当量,以可再生能源(电力)类项目为主,占比超76%[6]。
作为国家级金融基础设施,东京证券交易所可以发挥在证券交易领域积累的专业优势和经验,从交易制度、风险管理、技术保障等方面入手,为碳信用交易活动提供了规范、透明、高效的平台支撑,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需要指出的是,在东京证券交易所开展的场内集中交易只是J-Credit机制多元化交易模式的一个组成部分。除此之外,J-Credit交易还可以通过场外双边协议、信用中介机构、官方拍卖等多种方式灵活开展[7]。这种场内外结合的交易模式设计,是J-Credit机制在自愿减排领域的一大创新特色。通过为市场主体提供丰富多样的交易渠道选择,有效匹配了交易双方的差异化需求,显著提升了自愿减排项目的经济激励水平和市场参与度。
2.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
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成立于2011年10月26日,总部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作为福建省重点支持建设的区域性股权市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在区域股权交易、环境资源、综合
金融服务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致力于打造服务福建及两岸企业的金融服务平台。在区域股权业务方面,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开展股权交易、债券交易、登记托管、投融资等业务,积极探索金融创新。环境资源业务则由中心下设的福建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负责运营,涵盖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交易品种。此外,海峡股权交易中心还提供基金平台搭建、企业培育孵化等综合金融服务,助力福建省经济转型升级。
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碳排放权交易品种丰富,包括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福建省林业碳汇减排量(FFCER)和福建碳排放配额(FJEA)等。其中,CCER和FFCER是交易中心的两大核心碳信用品种。CCER交易方面,自2016年12月上线以来,海峡股权交易中心CCER累计成交量达1486.45万吨,成交金额54986.19万元。但近年来受政策调整、市场因素等影响,CCER交易量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由2021年的243.16万吨骤减至2022年的0.93万吨,2024年以后无成交记录。另一方面,FFCER作为福建省特色碳汇交易品种,也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形成了一定规模。截至2025年1月,FFCER累计成交量413.14万吨,成交金额6492.85万元。但与CCER类似,FFCER交易近年来也呈现下滑态势,2024年成交量仅为2.57万吨[8]。此外,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在推进国内碳市场建设的同时,也积极拓展国际林业碳汇业务。2021年2月,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受永安市林业局委托,成功挂牌出让首单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林业碳汇项目[9],标志着福建省在探索对接和服务国际碳市场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福建省在推动林业碳汇发展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和市场机制。省级政府高度重视林业碳汇工作,先后印发了《福建省林业碳汇交易试点实施方案》《福建省建设全国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先行区实施方案》《福建碳中和林认定及其碳汇计量监测方法(试行)》《林业碳汇赔偿机制工作指引》《福建省林业碳汇专项发展规划(2021-2030年)》等政策文件,在项目开发、技术标准、交易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此外,福建省政府和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在推动FFCER等林业碳汇资产规范化发展方面,已形成了完善的政策体系。省级相关方自2016年起陆续出台《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实施方案》《福建省碳排放配额管理实施细则(试行)》《福建省碳排放权抵消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将林业碳汇明确为碳市场重点交易品种,激发了市场主体参与林业碳汇交易的积极性。在省级政策框架指引下,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制定了一系列业务规则,包括《福建省碳排放权交易规则(试行)》《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碳资产管理业务细则(试行)》《碳排放权产品质押登记备案操作规程》《碳排放权业务会员管理办法》《碳排放权产品约定购回交易实施细则(试行)》等制度,对FFCER等碳资产的开发、交易、管理等各个环节进行了规范。
福建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在将林业碳汇引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方面进行了系统探索,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创新实践模式。2022年,交易中心在司法、检察等部门支持下,启动了生态环境案件碳汇赔偿机制研究,并协助制定出台了相关工作指引和意见,建立了“司法+碳汇”新机制,为生态环境损害修复开辟了新路径。在实践中,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立足福建生态资源禀赋,将海洋碳汇纳入生态补偿体系,丰富了碳汇赔偿的生态产品种类。截至2024年11月,福建海峡资源环境交易中心已累计完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121件,涉及金额逾308万元,交易并核销碳汇2.75万吨[10],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其他创新性自愿减排市场交易中心
1.AirCarbon Exchange(ACX)
AirCarbon Exchange(ACX)是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碳交易所,成立于2019年。该平台利用分布式账本技术,将碳信用额度证券化,创建智能合约,使企业能够像交易传统大宗商品一样买卖碳信用额度。其交易产品涵盖符合国际标准(如Verra和 Gold Standard)的碳信用,同时包括CORSIA机制下其他航空碳抵消合规信用。因此,ACX的市场不仅限于东南亚,还涉及欧美、中东、非洲等多个地区,并计划在完全受监管的环境中建立分散式交易所网络,旨在通过共享“综合订单簿”连接全球碳交易市场,提升市场透明度和参与度。ACX的客户群体包括企业实体、交易员、碳项目开发商等。
ACX提供多元化的碳信用交易产品,包括代币化资产和基于合约的交易工具。其代币产品包括CORSIA合规代币(CET)、全球自然代币(GNT & GNT+)、可持续发展目标代币(SDGT)、可再生能源代币(RET)和家庭抵消代币(HOT),分别代表来自不同项目类别的核证碳信用。ACX还提供全球减排合约(GER),下设基础碳合约(BCC)、林业碳合约(FCC)、优质碳合约(PCC)和碳捕获合约(CCC),涵盖可再生能源、森林保护、高质量碳信用和碳移除等领域。这些产品提升了市场流动性和透明度,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高效的碳交易和抵消解决方案。截至2022年底,ACX已促成超过1600万吨碳信用额度的交易,涵盖自然资源、可再生能源和锅炉等碳补偿项目。
2.Moss.earth、Puro.earth和Toucan Protocol
区块链技术正在重塑全球碳信用市场的交易模式和价值传递方式。Moss.earth、Puro.earth和Toucan Protocol等创新平台通过区块链技术将传统碳信用转化为数字资产,显著提升了交易效率和透明度。Moss.earth是一家专注于环境服务的气候技术公司,主要致力于原生森林保护、重新造林以及通过农林项目实现的碳封存,于2020年通过对亚马逊雨林等生态系统的碳信用进行标准化认证和登记,将其转化为MCO2数字资产,实现链上交易;Puro.earth是全球领先的碳移除信用平台之一,核心使命在于引导资本流向工程化碳移除项目,从而推动经济向奖励净负排放转型,其通过严格的“Puro标准”认证流程颁发核证碳移除证书(CORCs),并借助于高效的数字化工具和API接口构建了一个覆盖全球的碳移除供应商与买家网络;Toucan Protocol则开发独特的碳桥技术,将碳移除证书代币化为TCO₂代币,并积极推动与其他平台的互联互通,如通过Toucan-Puro桥技术与Puro.earth深度合作,促进传统碳信用向区块链资产的转换。这些创新平台共同的价值在于提高了碳信用市场的透明度、可追溯性和流动性,同时降低了交易摩擦成本。
三、未来展望
国际领先的区域及创新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中心通过其市场实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国内交易平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望未来,国内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中心的发展可以更加注重多维创新与融合推进。在平台专业建设方面,可以学习东京证券交易所发挥专业优势和经验的做法,强化在交易制度、风险管理、技术保障等方面的能力建设,提供规范、透明、高效的平台服务,保障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在产品体系建设方面,可参考福建海峡股权交易中心和ACX的多样化碳信用产品设计,结合区域资源禀赋特色,开发多样化标准化碳信用产品,探索形成代币化资产和基于合约的交易工具并存的多层次产品结构;在技术基础设施方面,可借鉴Moss.earth和Toucan Protocol的区块链技术应用,探索碳信用额度证券化与智能合约创建,加速推动国内碳信用资产数字化转型;在质量标准建设方面,可学习Puro.earth的严格认证体系,确保碳信用的真实性与额外性;在创新机制应用方面,可借鉴福建“司法+碳汇”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拓展碳信用应用场景;在平台互联互通方面,可参考Toucan Protocol与其他平台的合作模式,探索国内外碳信用市场互联,扩大交易网络。通过多维创新融合,国内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中心将有效提升市场运行效率与国际竞争力,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与力量。
原标题:IIGF观点|范欣宇、庞心睿:温室气体减排交易中心发展经验——区域及创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