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初夏,万物始繁。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三度携手,举办“2025(第七届)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暨三峡环境科技大会”。本届大会以“低碳·韧性·智慧”为主题,广泛邀请学术、科研、工程、产业及管理等领域的专家代表,其中包括国内外近20位院士、近50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与国家级青年人才、以及近百家知名企业代表,精心设计策划近二十场高质量学术交流活动,吸引数百位行业政产学研“栋梁中坚”前来,共话城市水环境水生态新格局新业态。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会长、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曲久辉,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吴胜亮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邓铭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李惠出席开幕式并为大会做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任南琪,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段宁,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研究员王桥,中国工程院院士、城科会水分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教授任洪强,中国工程院院士、城科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余刚,中国工程院院士、城科会水分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汉青,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董事长王殿常等出席开幕式。
开幕式
开幕式由水分会秘书长、中关村汉德环境观察研究所所长谢琤琤主持
苏州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勇为大会致欢迎辞。他表示,这次会议是太湖畔双碳战略的智慧交响,更是长江经济带韧性发展的生态和鸣。希望与会各方此次在江南夏韵中畅叙学术、共创灵感。
中国三峡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吴胜亮在致辞中表示,三峡集团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守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生态环保与资源循环利用三大“绿色”主业,牢牢把握促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这一主攻方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走出了一条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当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正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成效显著但深层次矛盾凸显,亟需实现从“治标”向“治本”的跨越。愿以此次大会为契机,与各方深化合作交流、加强共商共建,坚持生态筑基、韧性固本、数智引领,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贡献更多三峡力量。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会长曲久辉院士在致辞中首先回顾了中国城市水环境与水生态发展大会在各方支持下,七年来持续向上、充实创新的历程。他介绍说,今年组委会本着再接再厉、由量变推动质变的原则,做了细致入微、思想深刻的策划工作。今年的会议主题形象来自水分子,其设计蕴含并巧妙呼应着本届大会的核心理念与议题,以“极微观、极宏观、极综合”的视角,以“协同、灵活、坚韧”的理念,开启大家对未来水生态、水环境更为深刻的思考。曲院士表示,此次大会,我们邀请了国内外不同行业、各个细分领域的专家,设计了丰富议题,始终将讨论聚焦在如何构建低碳、韧性和智慧的水环境、水生态系统上,使其可以向人类提供源源不断的福祉。“相信过去的六届大会我们已有很多体会与收获,在大家的齐心聚力下,今年会取得更大成果,为行业做出更大贡献。”
开幕式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发布了年度内容产品:中国城市科学研究系列报告——《饮用水安全保障的成就与展望》。在曲久辉院士指导下,数十位国内饮用水事业产学研代表,组成报告编写组,贡献了知识、观察和判断。报告详细阐述我国在饮用水安全保障领域的技术进步、标准完善、工程实践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同时指出当前面临的风险挑战与应对策略。
近年来,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与水环境水生态持续改善的需求,对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提出全方位挑战。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坚持系统观念和科技创新引领,基于工业控制、物联网、GIS、人工智能等技术,研究开发城市水管家智慧系统。公司总工程师刘龙志在开幕式上进行了“三峡城市水管家智慧系统”发布,对系统原理、功能和典型应用进行了重点介绍。
为更好总结长江大保护阶段性成果,交流分享实践经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联合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于今年启动第二届“长江大保护优秀实践案例的征集与评选”。开幕式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余刚介绍了今年案例征集情况并公布优秀案例评选结果。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总体专家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徐祖信,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任洪强,城科会水环境与水生态分会副会长、北控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执行总裁李力,为优秀案例颁发证书。
主旨报告
主持人:刘会娟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长聘教授、区域环境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邓铭江结合他本人三十年的工作经历,系统介绍了《生态水利与大尺度生态调度》相关研究和实践。他首先回顾了国内外视野中生态水利的内涵变化与主要发展阶段。强调现代以来水利这个古老的概念,逐步刻意弱化人对自然强有力的控制思想,逐步增加融入“可持续、与自然和谐相处、维护生态环境”等前置与限制。随后他结合塔里木河、额尔齐斯河两条大河开展的大尺度生态调度实践,介绍相关生态输水和生态监测工作,分析、明晰其中的主要科技需求,以及生态闸联合调度系统、支流错峰调度模式、生态输水与生态灌溉等创新实践,向大家展示了美好的生态修复成效。他表示,即将在伊犁河和艾比湖开展相关工作,同样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涉及国际关系与外交,希望更多年轻人才加入这一长期而富有挑战的工作。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城镇化与城市安全研究院院长岳清瑞的报告题为《城市安全与水系统》。作为城市安全领域的长期研究者,近年来他的工作越来越多和城市水系统发生关联,为其“跨界”观察、建议提供了思路。报告中,他首先介绍了现代城市特征与安全风险,着重介绍城市水系统(自然、人工)面临的挑战。他指出,气候变化正在进一步加剧缺水、污染与生态退化、灾害等风险,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与韧性建设。针对旱涝、管网渗漏、水源污染、海水倒灌等具体问题的应对,需要系统化思维、顶层布局与科技保障。他应用城市安全领域的“源体力”方法论,从风险源、承灾体、减灾力等概念出发,对城市水系统构建与完善提出建议。“城市水系统兼具这三个属性,其特殊性也为未来工作开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李惠的报告题为《AI赋能水环境前沿探索》。她表示,水环境与水生态的复杂性与流动性背后,也服从一些基本规律,可以体现为一些微分方程,解释并展示其输运、扩散等变化的过程。“复杂的环境问题有可能就是很多方程的耦合,如果能解出这些方程,也许就能够了解整个水环境的行为及过程。在其中,人工智能等新模型的应用可能会发挥重要作用,孕育颠覆性的改变。”她随后介绍了人工智能带来的科学计算与机器学习新范式,及其带来计算精度、速度、普适性和效率的显著提升。她表示,未来人工智能颠覆式的发展和应用可能取决于两个认知的改变,一是不可解释性与可靠性的关系,人类不应等到神经网络可解释之后才去信任它、使用它;二是既然人类通过视觉、语言和记忆来进行知识的学习和传递,那么一个语言模型(大模型)也有可能用于解决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问题。
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长江生态环保集团董事长王殿常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助力长江大保护高质量发展》为题,介绍了长江生态环保集团在的实践。他说,科技创新和技术升级驱动产业变革,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效能,实现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们环保行业的根本出路所在。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科技政策体系逐步完善,但实践中存在原始创新能力相对薄弱、技术成熟度和专利转化率不高等问题,为此,三峡集团以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为载体,努力在长江大保护当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在生态环境产业当中发挥策源转化作用,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当中要争取发挥示范标杆作用。他随后介绍了中心在低碳城市、绿色流域、智慧化管控等领域进行的技术体系布局,在新型研发机构、产学研融合示范标杆工作中的实践成效,以及未来跨界、融合、开放、引领的合作格局。
上海城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董事长周骅以上海为例,分享《超大城市供排水管网系统韧性能力建设实践与思考》。他首先介绍了上海供排水基础设施基本情况以及极端气候下面临的复杂挑战,指出韧性提升的需求日益紧迫。针对特大城市对管网依赖性高、需全天候安全保障等特点,上海近年来开展了三方面管网系统完善工作:一是树立极限和底线思维,提高系统的强韧互备能力;二是持续推进老旧管网改造,增强结构韧性;三是强化管网态势感知,化被动为主动。围绕未来工作思路,他表示,数字化赋能的措施方法很多,但目的只有一个,是让管网显性化、可视化,让管网会“说话”;管网作为基础设施,能力始终有边界,要建立和管理韧性互补、双“管”齐下的韧性思维;在追求韧性的同时,需要充分考虑韧性和效率的平衡点。
中环保水务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彭云清的报告聚焦《水务公司数智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他首先介绍了企业在关键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工作,包括绿色低碳标杆水厂构建、好氧颗粒污泥、污泥双回流 AOA 深度脱氮、原位资源回收型电化学厌氧膜生物反应器等。在数智化转型方面,企业在实施中首先强化顶层设计、战略先行,以总体规划及分项实施方案引领;其次,夯实感知层,研发新型水质
传感器和过程仪表等新型硬件设备;第三,对旗下上百座水厂统一数据标准,构建综合数据库与数字化平台,建立和完善数据标准化体系;第四,建设水务智慧型大脑,以全流程分析的AI模型为基础,不断在实践应用中迭代,有效支撑水厂运营节能降耗、降本增效。他最后表示,数智化转型是决定水务公司未来发展的“生存之战”,需要与广大同行携手前行,共同打造绿色、高效、智能的水务行业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