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规定动作不走样
自选动作有特色 扎实推进内业验收工作
广西壮族自治区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以下简称“土壤三普”)内业验收工作中,以“规范为本、质量为要、创新为先”为导向,在国家工作要求基础上,通过工作机制创新与技术赋能,实现了内业验收“流程标准化、操作智能化、管理闭环化”,涌现出一批典型经验做法,有效提升了验收工作质量。
一、注重智慧赋能,高质量推进内业数据审核
一是注重制度赋能。自治区土壤普查办严格对标土壤三普工作要求,构建覆盖内业验收全链条的制度规范体系。针对内业验收核心环节,制定《检测数据审核作业指导书》《做好内业验收工作的通知》等技术规范文件,明确各级审核验收职责和验收要求,确保“规定动作不走样”。
二是注重人才赋能。依托中国农业大学、广西大学、广西农科院等科研单位,构建“国家级专家+本土骨干”培训体系,“线上+线下”培训双轨并行。除组织参加国家和自治区线上培训外,创新推行“市县轮训日”制度,组织数据审核专家团队赴14个地市开展现场教学。培训会上,每市选取1个典型县区开展数据审核指导,并要求各县进行培训实操考试,确保数据审核人员熟练运用各种审核手段。全区累计培训基层业务骨干666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层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是注重技术赋能。自主编制电子表格审核工具包,集成频度分析模板、关联矩阵等功能,在国家推荐审核方法的基础上,增加部分指标的关联性分析方法,例如机械组成洗失量与有机质、碳酸钙关联性分析,有效硅与低pH的相斥性,地下灌溉水对pH的影响,碳酸钙与成土母岩、野外调查速测等,实现异常数据自动标定,大大提升了审核的精准度。
二、推行四统一,实现复核复检流程标准化
一是统一复检条件。由自治区统筹组织专家集中会商,同步核查实验室异常数据的复检历史记录,对复检申请开展必要性论证,如交换性盐基总量、水溶性盐项目,重视过滤操作,避免穿滤、渗滤;黏性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重视钙离子、铵离子的检定,确保交换完全等。
二是统一时间窗口。限定各县复检需求提交时段,由自治区统一会商,集中批量处理,将待复核复检样品一次性下达至实验室,便于实验室统筹开展复核复检,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统一质控标准。自治区级质控实验室全程跟踪复核复检工作,每个实验室抽取不少于5%的复检样品,与检测实验室的复检结果进行比对。
四是统一数据确认。建立“数字指纹”校验系统(MD5值比对),在数据集汇总表中要求各县确定数据集的文件大小和MD5值,杜绝数据传输篡改,确保数据质量报告与数据集的一致性。
三、创新三项机制,推进全流程管理体系规范化
一是集中验收机制。一方面坚持“自治区统筹过程规范性验收+县级主责数据质量验收”双线并行,通过自治区级统一组织实验室规范性验收,同步建立县级主体数据质量审核责任制,提升验收工作规范化水平和数据质量。另一方面坚持三级联动,构建“自治区统筹决策—质控实验室专业实施—市县属地协同”立体化运作模式。通过建立全疆域统一的规范性验收评分指标体系,实施“过程留痕+结果量化”双维考核,创新运用加权得分分级通报机制,实现横向市县协同、纵向专业指导。
二是“双轨”整改机制。构建“实验室即时整改+自治区动态核查”与“市县台账跟踪+闭环验证”双轨并行机制,实验室实行“限时整改—报告备案—质量回溯”三步法,自治区配套建立“整改复核+飞行检查”回头看体系;市县层面创新动态台账管理模式,根据实验室整改报告、复检数据、佐证材料及时判定数据可信度,实现“整改—验证—提升”全过程闭环。
三是专家督导机制。创新建立“双核驱动”专家督导机制,引入国家级质控实验室权威专家全程参与实验室规范性验收,同步邀请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专家技术指导组内业技术组专家深度介入内业数据验收,形成“国家专业智库引领—地方精准落实”的全链条质量控制,吸纳国家层面专家资源在验收标准制定、过程监督、结论复核等关键环节权威背书,确保验收结论兼具行业公信力、技术严谨性和客观真实性。
四、立足地方特色,打造可复制推广的数据审核“隆安经验”
广西通过系统梳理和综合评估,总结了隆安县“三聚焦”等基层创新做法,提炼形成示范性典型案例,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隆安经验”。
一是聚焦历史数据关联审核。隆安县收集历年测土配方施肥化验数据、土壤重金属监测项目重金属和硒元素化验数据等共46446项次,形成时间跨度15年的全景式数据资料库,通过与历史数据进行对比,有效校验数据准确性。如该县在有机质指标审核时发现,某样点有机质检测值达118 g/kg(县域极值),经实验室复测,结果一致,数据可疑。通过区域分析,该村相同图斑另一样点有机质含量为33.9 g/kg,而历史数据中这一样点有机质数据为66.6 g/kg,都与本次土壤普查数据差异较大。经农户溯源访谈确认,该地块近十年仅施用常规化肥,无有机肥施用史,灌溉水源为水库地表水,且未实施绿肥轮作制度,判定数据可信度不高,为不可信数据。
二是聚焦空间信息关联审核。隆安县根据土壤二普村级土壤图和野外校核对所有样点土种信息进行校核,利用外业调查采样景观照、特征照、基岩出露、砾石含量、采样坑情况等信息,对疑问土种进行预判和空间核查,修正数据异常点位765个,确保数据与实际土壤状况相符。申领阶段性数据后,通过布设样点经纬度和实际采样点位经纬度对比,发现采样位置偏移造成实际采样土种与布设样点土种存在偏差。如某样点根据布设点赋值土种为腊泥田,但检测pH值8.10,数据可疑,退回复测后,复测pH值8.06,仍与赋值土种不相符。经调阅修正信息,实际采样点位置土种为耕型石灰性紫粘土,pH应为碱性,与实际土种性状相符,判断数据可信。
三是聚焦农情现实关联审核。隆安县将采样点位“采样位置、土壤类型、作物类型、土地利用情况、施肥管理情况、母岩母质”等外业调查信息与化验数据关联分析,判断内业数据的逻辑性和真实性。如该县审核速效钾县域极大值样品(1181 mg/kg)时,该数据远大于历史检测数据,但实验室初测值与复测值一致。通过区域和种植制度分析,该区域同一公司玉米种植管理下的两个样点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181 mg/kg、1167 mg/kg,均异常偏高,而历史数据中在附近采集的2个样品(当时作物为甘蔗),速效钾含量分别为421 mg/kg、86 mg/kg。仅从地域和历史检测数据来考虑,这2个样点的数据不可信,但经过与地块使用者核实,该地块2005年至2022年种植喜钾作物香蕉,钾肥施用量大,2023年因香蕉枯萎病开始改种玉米,采样时地块中仍留有大量的钾,最后判断数据可信。
下一步,广西将深化整改闭环“五步法”(编制问题清单—建立台账—辅导整改—质量评估—案例生成),为土壤三普成果编制提供可靠数据支撑。
原标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扎实推进内业验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