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10日,“2025全国水科技大会暨技术装备成果展览会”在福建省福州市盛大启幕。本届大会由中华环保联合会、福州大学联合福州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华环保联合会水环境治理专业委员会、中华环保联合会福建省办事处、福州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上海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承办,中冶生态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凌志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中车华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浙江永续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协办,吸引了来自全国水科技领域的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和行业精英齐聚榕城,共襄水科技发展盛举。
第十四届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翟青,中华环保联合会主席王秀峰、福建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徐威、福建省福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赵明正、福州大学校长吴明红院士、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谢玉红等领导出席本次会议。来自全国的水科技领域的6位院士、100余位专家及800余名专业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
作为2025全国水科技大会暨技术装备成果展览会“1+7+N”多元议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第四届村镇水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论坛”于5月10日下午顺利召开。本论坛由浙江工业大学“两山转化”与绿色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李军和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徐开钦共同主持。
在第四届村镇水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论坛上,中华环保联合会水环境治理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愿军为论坛致辞:在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村镇水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三届。首先对长期支持联合会水专委的与会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对论坛召集人李军教授、徐开钦教授的组织贡献表示感谢。回顾前三届论坛,紧扣行业热点,通过多元形式在政策、技术、产业等方面成果丰硕,搭建产学研用桥梁,推动技术应用与模式创新,改善村镇水环境。本届论坛邀请多领域权威专家,报告涵盖治理关键领域,兼具理论与实践价值。村镇水环境治理需全社会协同,望论坛持续汇聚智慧,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助力生态宜居乡村与美丽中国建设。
清华大学汪诚文教授带来“我国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问题与实践”专题报告,深入剖析我国农村因居住分散、地形复杂,在分散式污水处理中遭遇管网铺设受阻、运维资金承压、专业人力匮乏等多重挑战。报告中,汪教授系统分享了适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与环境消纳的前沿技术装备,着重指出技术选型需统筹考量关键指标,以达成运行经济、管护便捷、普适性强的核心目标。通过多维度对比分析,汪教授向现场嘉宾细致解读各类产品、技术及装备的优势与局限,结合大量真实案例与实践经验,为农村污水处理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解决方案。
福建省环境保护设计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许翔作《创新农村污水治理模式,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专题分享,系统阐述农村污水治理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经验。许翔董事长结合福建省多山地、村落分散的地理特征,针对不同村落地形地貌,分享分类应用地埋式一体化设备、生态沟渠处理系统等技术,并展示了区县示范案例,为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复制的福建方案。
江苏中车华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徐连红作《农村污水治理的减污降碳技术模式探索》的主题演讲,重点围绕国家“双碳”战略对污水治理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实现“减污降碳”对于推动行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公司在农污治理行业变革下的发展路径与探索成果等内容。与会专家及业内同行认真聆听,引起广泛关注和积极反响。
卓锦股份副总经理王宇峰代表公司作了题目为《仅需15分钟的河道治理极速脱氨氮装备》的汇报,分享了卓锦股份运用复合微生物菌群在城镇、农村河道水质提升方面的技术创新历程及项目经验积累,同与会人员一起探讨交流,共同追寻流水不腐、师法自然、精准治理的河道治理的方向和目标。
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徐开钦以“村镇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动向与借鉴——以日本净化槽技术为例”作了专题报告,在对日本流域水环境管理的核心政策与实践经验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日本村镇生活污水处理净化槽技术的特色,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探讨了其在流域水环境修复中的应用成效及可供借鉴的实施路径。报告同时指出,流域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政策法规的有力支撑、持续稳定的资金投入、产学研的深度协同创新,以及通过环境教育提升国民环境意识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上海凯泉泵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素作《村镇污水治理站点运行关键因素探讨与实践》报告,分享了针对村镇污水处理站点运行中水质水量变化大、设备故障率高、运维力度弱等困难,根据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以生物膜法为主,抗冲击力强、低耗节能、便于维护的设备系统解决方案。
维态思(上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建龙作《微生态滤床 植物工厂——小城镇生活污水生态净化及零排放案例分享》报告,相信大自然的力量!微生态滤床生态污水净化系统,以有机污染物资源化和中水零排放为目标,利用太阳能等可持续能源,形成整个项目的零碳处理系统,整个场站实现生态化、公园化,走进居民生活,构筑和美乡村!
陕西翌鑫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康海峰介绍了《农村污水绿色革命——无动力厌氧微生物净化处理技术》。该技术响应政策需求,解决传统工艺高能耗、高成本等痛点。其采用四级协同处理系统,通过微生物菌群协同作用、生物膜技术等实现高效处理,具有零外源耗能、建材与施工碳减排、甲烷减排、宽温域运行等绿色低碳设计创新及诸多技术优势,还拥有相关专利。两广地区的示范工程,在水质改善、碳减排等方面成效显著。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与碳中和目标。
上海在田环境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礼国作《单相流负压排水技术的应用》报告。负压排水技术被欧美国家誉为21世纪极具前景的新兴排水技术,陈礼国团队按照“通过虹吸作用降低负压排水系统能耗”技术路线研发的单相流负压虹吸污水收集系统,具有浅埋深、细管径、少开挖、低能耗、低故障率、高流速的技术特点。该技术已规模应用于城中村雨污分流、老旧小区雨污分流、古镇排水系统、村镇排水系统、高速服务区排水系统等多个应用场景,先后在全国13个省市完成500余套实施案例,主编的《单相流负压污水收集系统技术规程》于2023年正式发布。
青岛理工大学赵伟华副教授作了《农村污水碳排放案例分析》的研究报告。本研究针对农村污水处理碳排放领域研究不足的现状,评估了18座采用全地下式&AAO-MBR工艺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的碳排放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直接碳排放指标(CEIs)和间接碳排放指标均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夏季排放较低,冬季排放较高。碳足迹计算显示,用电产生的间接碳排放占比达75.15%,是整体碳足迹的主要贡献因素。相关性分析表明,进水污染物浓度、处理规模等均对碳足迹有显著影响。与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相比,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规模较小,这是导致相同工艺/同等工况等条件下其碳足迹较高的主要原因。
云南合续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健民就《高速公路绿色廊道建设中的低碳治污解决方案——合续多级多段AO工艺的革新实践》发表主题演讲,通过深入分析我国高速公路的分布情况和治理难点,从池容设计、分水比例、回流等方面剖析了多级多段A/O-MBBR工艺,并为大家带来了高速公路的实际论证案例。
在乡村生态振兴背景下,浙江工业大学李军教授作“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适用技术探索”报告。他指出农村因居住分散、地形复杂,污水治理面临诸多难题。报告提出治理底层逻辑,包括全流程技术需求、“三生融合” 等。技术体系上,有源头资源化控制,像环保酵素研制、粪尿还田,还有污水管网溢流控制等。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供了全面且实用的思路与方案。
5月9日下午,中华环保联合会水环境治理专业委员会组织召开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集中装备碳核算和低碳运行技术指南》立项评审会,邀请了评审专家组北京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张立秋教授、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雷晓玲教授、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副总工程师万年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徐秉声研究员,南京大学张孝林副教授五位专家进行立项审查,专家组一致同意立项。该标准由浙江工业大学李军教授团队牵头,编制组融合污水治理标准研究和实践经验,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水专项、国家相关部委、地方研究示范等项目。授权相关专利30余项,研发了多种新型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一体化装备。开展了浙江省“农村生活污水绿色处理设施”和“农村生活污水零直排村”的评估,具有非常丰富的经验。
此项标准将填补农村污水处理领域一体化集成装备低碳运行技术标准空白;对推动农村污水治理设施从重建设向重运营转变,通过低碳运行降低运维成本,提升长效管护能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为装备制造、
新能源、环境服务等产业提供技术导向,培育农村环境治理新业态,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此次全国水科技大会为水科技领域搭建了高效的交流合作平台,汇聚各方智慧,凝聚发展共识。众多专家、企业代表的深入探讨与成果展示,有力地推动了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了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水科技行业将不断突破创新,在水污染防治、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取得更大进展,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更多力量,开启水业创新发展的崭新篇章。
原标题:第四届村镇水环境治理与产业发展论坛【2025全国水科技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