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引导节能产品消费是节能减排有效手段
2013-08-13 09:25:43来源:中国环保在线 关键词:节能产品消费阅读量:4281
导读:hbzhan内容导读:面对上半年中国经济走势的趋缓,中国政府并未重走此前“4万亿”投资刺激的老路,而是在提出的“不大规模刺激”政策后多点发力。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坦言,我国一直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和环保是对立的,深怕加强环保会影响经济发展,但其实提高环保标准和要求终也能激发节能环保产业自身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hbzhan内容导读:面对上半年中国经济走势的趋缓,中国政府并未重走此前“4万亿”投资刺激的老路,而是在提出的“不大规模刺激”政策后多点发力。北京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坦言,我国一直有观点认为经济发展和环保是对立的,深怕加强环保会影响经济发展,但其实提高环保标准和要求终也能激发节能环保产业自身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目前,为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我国已经出台了很多激励措施,如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采取财政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灯、节能家电、节能汽车等节能产品等。而《意见》更直接提出要在2015年达到节能环保产业总产值4.5万亿元、产业产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的目标。“节能环保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目前,市场对节能、环保产品和资源循环利用的需求比较大,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起到稳增长的作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
“运用节能补贴政策引导节能产品消费,既是节能减排的有效手段,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针对国务院刚刚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节能环保行业资深人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给予了高度赞赏。
近日,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提到“继续实施并调整节能产品惠民政策;继续采取补贴方式推广节能照明、电机等产品”。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不仅明确了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地位,更是提出了具体目标和措施。如推动节能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提升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推动锅炉、电动机等领域节能技术装备升级。加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壮大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环保服务业;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营造有利的市场和政策环境,健全法规标准,完善价格、收费和土地政策;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力度,继续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支出支持重点企业实施节能环保项目等。
记者了解到,节能产品主要包括家用电器、汽车和工业品等。随着中央财政对节能家电补贴政策的实施,我国节能家电市场份额快速提高,目前,节能平板电视的市场占有率已高达93%。根据此次会议,政府公务用车、公交车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同步完善配套设施。到2015年,使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50%以上。“相比来看,在工业品领域,电机等节能产品市场占有率很低,不过这也意味着工业领域节能潜力大。”业内人士指出。
中投顾问家电行业研究员任敏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节能补贴政策将使相关企业盈利能力得到明显改善。此外,对于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的习惯和产业升级有着重要意义。
财政部在近期发布的“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实施成效结果显示,自2007年以来,财政部陆续启动了照明产品、节能空调、平板电视、电脑,以及电机、风机、水泵、汽车等产品的补贴推广工作。目前,已经形成家电、汽车、工业产品3大类15个品种,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超过400亿元,出台实施细则20多项。
今年6月1日,家电节能惠民政策正式到期,随后市场频频出现新一轮节能补贴政策或出台的“好声音”。中国家电协会秘书长徐东生表示,新一轮节能补贴政策进入讨论阶段,只是补贴政策如何实施还未定。
记者从财政部了解到,就节能产品惠民政策来说,如何固化政策形成的积极成果将成为下一步工作重点,并提出力争在2013年6月底前完成变频空调、平板电视等产品新能效标准的修订工作,将目前的补贴门槛改为准入门槛,强化标准的倒逼机制和作用,形成政策补贴、强制标准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节能家电生产、消费体系。
“由补贴转为提高能效标准表明目前政府已经注意到了此前过度刺激消费的影响,今后促进节能家电发展将主要由做大蛋糕转向切分蛋糕,通过提高准入门槛进一步提高节能家电在整体产业中的比重。”一位来自家电企业市场部门的负责人称,此举将进一步改善此前多次实施的节能惠民政策,并以标准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有利于提高我国家电产业在范围内的竞争力。
相关人士表示,政策因素对节能产品销售的带动作用非常明显。但必须看到,“没有政策就没有市场”并不利于产业发展。对于企业来说,有必要思考如何摆脱政策依赖,只有通过努力提升自身的科技研发能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以及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才能抢得先机,实现长远发展。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