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补丁”掣肘旧衣新用 疏通渠道废物变资源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近日公布了其测算的数据,曝出惊人的旧衣浪费。如果我国废旧纺织品全部得到回收利用,年可提供的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相当于节约原油2400万吨,超过大庆油田产量的一半。
旧衣浪费何其惊人。到了必须解决旧衣服处理问题的时候了。
事实上,很多人都面临着旧衣服太多的苦恼。很多年轻人为了赶时髦,刚买不久的衣服弃而不穿。小孩长得快,衣服得年年更换。旧衣服过多也会成为安全隐患。旧衣乱扔不卫生,成了新的污染。一些黑商家,利用旧衣做起昧心买卖,有的将旧衣打碎掺在棉被中成了黑心棉,有的将旧衣掺在沙发或者床垫里,散发着异味。如果旧衣不能得到有效的处理,就会像地沟油一样产生更多危害。
旧衣服并非没有使用价值。旧衣服同其它废物一样可以利用,将旧衣回收再加工可作保温层、工业用布、窗帘布,还可替代传统的防水基材的防水补强材料,同时旧衣服也是活性炭来源广泛的廉价原料。
旧衣服有如此多用途,可是走街串巷的废品收购者,鲜见收购旧衣的。为何会出现旧衣服回收难的问题?在专业人士看来,主要原因是有关部门对于旧衣收购的限制太多。
据了解,目前主要负责监管纺织品和服装市场流通的主管部门是工商行政管理局、和技术监督局。收购旧衣服得经过多个部门批准,且手续繁多。由此,回收旧衣业受到很大的限制,有的地方只有一两家,几乎成了垄断,收购价格压得低之又低,有的旧衣服统货(未经分拣处理)每吨仅600元。对于旧衣服的拥有者来说,这种收购价格显然没有吸引力,旧衣服不如一扔了之。
鉴于此,专家认为,要使旧衣服得以利用,应采取市场化手段,畅开收购渠道,只要愿意收购都应大开绿灯。收购者多了,就有竞争,回收价格也将趋于合理,出售旧衣者也会增多。要防止旧衣乱用,不应盯在回收上,而应盯紧旧衣的去向,不能为了防止黑心棉而限制旧衣服的正当收购。
制度“补丁”掣肘旧衣新用 废旧纺织品浪费惊人
“如果我国废旧纺织品全部得到回收利用,年可提供的化学纤维和天然纤维,相当于节约原油2400万吨,超过大庆油田年产油量的一半。”近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发布的上述测算数据颇为引人关注。
然而种种迹象表明,在废旧衣物巨大浪费的背后,却是近年来我国纺织业一直饱受原料供应紧张困扰的尴尬现状。据了解,作为纤维消费大国,我国每年在生产和消费环节产生的废旧纺织品近2000万吨,再利用率约10%,而纺织原材料的进口量却高达65%以上。
当前,在我国大力提倡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废旧纺织品回收渠道“阳光化”,并通过建立完整的加工销售产业链让其物尽其用,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一道难题。
根据新的《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办法》,除废旧金属、塑料、造纸原料外,旧衣服并不在规定的“再生资源”之列,其流转交易属于管理的真空地带。但由于涉及人体卫生健康,各地工商等有关部门对旧衣服流通有着较为严格的监管和处罚,这也给旧衣回收行业蒙上了一层灰色。
根据法律规定,包括废旧衣物在内的“洋垃圾”是明令禁止进口的,但对国内二手衣物的回收并没有禁止流转交易的具体规定。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质量完好的旧衣服进入二手市场是优先的。
废旧衣物有需求、有市场、有产业链,却没有相关法规和完善的管理,这让国内旧衣服的重生之路变得困难重重。
我国对废旧纺织品的回收再利用相关研究较为滞后,一方面是企业加工技术水平有限,废旧纺织品回收再加工后的使用率低,人们对再生衣料的认可程度不高;另一方面则是由于国内缺乏回收的相关管理规范。只有让旧衣回收行业阳光化、规范化,才能促进这一灰色产业建立完整的产业链条,真正让废旧纺织品发挥循环经济的效用。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建议说,首先,要加快推动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废旧纤维制品回收系统和相关标准制度,进一步完善回收废旧纺织品的渠道;其次,要突破纤维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加强装备配套,真正发挥其缓解原料短缺矛盾的重要作用;此外,要鼓励纺织企业开展回收工作,逐渐扩大废旧原料在纺织品再生产中的比重,加强回收提炼技术研发,增加回收利用的附加值。
这不是商场橱窗,而是杭州绿廊文化小院名为“织无不言”的布艺展,展品均由废旧衣服制作而成。这个展览不仅内容别具一格,形式也与众不同,市民有舍不得扔掉也没人送的衣服可以拿到现场,让参与者一起帮忙,变废为宝做成艺术品。据悉,本次布艺展将持续到8月15日。
2014年7月9日,南京迈皋桥华电新村在分类垃圾箱旁新设“旧衣服回收箱”。
以方便居民将家中不穿的衣物捐出,由社区组织专人回收转送相关地区和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