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淡化获得突破性进展 国内两面开花
发展历程
近年来,我国海上风能等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初步实现产业化,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等海洋化学资源开发初具规模,装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在海水淡化技术方面,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政府就认识到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向大海要水的重要意义,开始组织科技队伍探索海水淡化技术。在国家的支持和推动下,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持续攻关,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全面掌握反渗透和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具备日产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设计和工程成套能力,正在福建古雷建设日产10万吨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
“八五”之前,主要针对反渗膜及膜组器、小型海水淡化装置研制进行了探索和研究,为自主海水淡化技术发展奠定了基础。“九五”期间,反渗透海水淡化技术取得突破,相继建成百吨级、千吨级示范工程,我国座日产5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于1997年在浙江嵊泗建成,随后又相继在山东长岛、大连长海等地完成了多个日产10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建成日产60吨低温双效压汽蒸馏工业试验装置。“十五”期间,完成山东荣成日产5000吨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攻克千吨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2004年,在山东黄岛电厂建成了我国日产3000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十一五”期间,主要开展了万吨级海水淡化技术研究及工程示范,先后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浙江六横单套日产1万吨反渗透和河北黄骅日产1.25万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并自主设计制造了4台日产3000吨和2台日产4500吨低温多效海水淡化装置出口印度尼西亚,相关技术达到先进水平。
目前,我国已全面掌握反渗透和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具备日产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设计和工程成套能力,正在福建古雷建设日产10万吨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同时,本着发展循环经济、构建产业链条的理念,我国除开展海水淡化技术研发外,还着眼于海水资源综合利用,组织开展了海水循环冷却、大生活用海水和海水化学资源利用等技术研究,建成了多个自主示范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
跨步前进
在科技兴海战略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近年来我国海水淡化产业迅速发展、应用规模不断扩大。应用范围也从早期的为沙漠地区油田供水、海岛供水逐步向为大型电厂、钢铁厂、石化厂供水扩展,工程产水能力逐年递增。全国海水淡化的产水能力已从10年以前每天不足3万吨上升到现在的日产90万吨,在行业规模和技术水平上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目前,我国大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日产20万吨,大反渗透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日产10万吨。全国拟建、在建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日产200万吨。
面对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国内一些大型央企、上市公司开始涉足海水淡化领域,抢占行业制高点,在设备制造、膜组件开发、工程建设上不断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在膜材料开发及制备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目前,海水淡化从业企业已达百余家,年产值逐年递增。2008年~2013年,我国海水利用业年产值呈稳步增长态势,年均增加值11亿元。
冲向世界
杭州水处理中心获悉,该中心凭借先进的海水淡化设计理念、的项目管理执行团队、丰富的海水淡化项目经验,赢得中东一个15万吨/日的钢厂海水淡化项目,成功将我国大型海水淡化装备推入市场。目前该钢厂首期5万吨/日海水淡化项目已进入设计阶段。
随着近年项目管理公司不断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水处理企业也认识到海外市场的无限可能,以杭州水处理中心为代表的一些国内水处理公司正积极改变营销思路,从等客户上门开始转向主动走出。他们的“走出去”已经越来越擅长在舞台上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自己的风采,包括参加各类行业展会以及一对一上门走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