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着手建设全国碳市场
很多国家和地区目前已将碳交易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纷纷建立自身的碳交易体系。从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的试点情况看,我国碳交易存在试点工作准备不够充分、法律约束力较弱、企业认可度较差、数据基础差、碳市场透明度较差、市场监管标准不一、市场流动性较差等诸多问题。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文表示,发改委已着手建设全国碳市场,目前已经启动制定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并研究全国碳交易总量控制目标及分解落实方案,继续研究制定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开发建设国家碳交易登记注册系统。
发改委称,按照国家统一要求,各试点省市都编制了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制定了交易管理办法,加快开展总量设定、配额分配、报告与核查体系建设、登记注册系统和交易平台建设等基础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7个试点已经全部启动上线交易。截至今年6月29日,已启动交易的试点省市累计总成交量约856万吨二氧化碳,总成交额约3.38亿元。
碳市企业首年履约考难
国内碳交易市场建设近期进入快通道,“碳圈”效应正在逐步扩大。不过,企业履约不积极、碳专员协调弱、碳资产流动性差等现实障碍仍待解决。7月2日深圳完成了一场碳交易“大考”,作为全国7个碳交易试点城市,深圳和上海是仅有的两个按期履约的试点城市,其他5个试点均因各种原因推迟履约。而且,深圳635家碳排放管控单位中有631家按时履约,履约率高达99.4%,可以说,深圳在碳交易体制探索上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履约行动对于碳市场来说像一面镜子,这面镜子既反映碳市场行为,又反映我们参与碳市场主体的特征。”7月25日,在由北京环境交易所、北京绿色金融协会、水晶碳投等共同主办“企业碳减排硬约束时代的企业应对之策”的气候官沙龙活动上,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中心碳市场管理部的张昕主任如是说。
不过,仔细梳理企业履约过程中的种种迹象,不难发现企业的碳资产管理呈两极分化态势,重视的在碳市场上如鱼得水,获得至少千万元级别的收益,观念淡薄的则连及时履约都做不到,还可能收到有关部门的“罚单”。这种苦乐不均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深圳去年启动的碳交易市场波澜不惊,难以吸引大批量投资者进入,碳交易市场的火爆仍需等待。
金融机构“咏碳调”
“碳交易试点启动之后压力更大”、“履约高峰来临之前,市场冷清的表象让我们感到揪心”、“碳市场如果没有流动性,碳价格就会失真”……在今年举办的深圳低碳论坛上,来自湖北、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碳排放交易试点负责人纷纷“吐槽”。运作时间不长的碳市场如何突破发展困境,如何提高碳资产流动性、解决企业履约难题成为热议话题。
在碳圈专业人士看来,活跃碳市场,除了扩大现货市场自身交易规模之外,引入专业化机构、激活碳金融、发展碳资产管理业务、开发新交易品种,以资本市场操作思维来挖掘碳市场潜力,是未来碳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据了解,不少银行、券商、碳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开始“试水”碳金融领域创新,并研究推出碳交易远期、碳资产融资等产品,各试点及相关参与方也着手碳金融业务布局。
在碳圈人士看来,盘活碳资产,发展碳金融业务,是降低企业碳配额交易的履约成本、激活碳交易二级市场活跃性的关键一步。“专业化的碳金融产品将会提高碳资产的价值,同时也会帮助企业降低碳履约成本,提高投资者参与的积极性,进而对碳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有更好的正向促进作用。”
根据《2014年中国低碳金融发展报告》显示,在低碳金融领域的投资方面,国内三家政策性银行累计节能减排与低碳相关贷款达10000亿元;国家性基金收入是120亿元,通过项目撬动社会投资127亿元。国内已有18家商业银行开展绿色信贷,信贷资金达16700多亿元,以低碳投资为主题的公募基金累计资产达5.4亿元,累计公益支出11.8亿元。在私募方面,2013年全国低碳行业投资披露案例27起,融资总额35亿元,集中在节能技术、节能服务、太阳能等领域。而在中央财大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发布的气候融资报告中,其核心策略是通过构建国家和地方的气候基金体系、强化碳市场的价格激励作用、设计PPP机制来撬动私人资本的介入,并逐步引入金融机构,发展气候金融业务。
不过,由于现货交易不稳定性及碳市场建设的政策波动,碳金融业务的创新仍面临诸多挑战。深圳排放权交易所总裁陈海鸥认为,金融机构现有的KPI考核体系尚难支撑银行层面做更多碳金融业务的创新,由支行、分行直接接洽项目的机构,不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经济收益,这也是整个低碳金融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