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垃圾分类涉及到10多个政府部门,这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协同作战。遗憾的是,城市的垃圾分类工作看起来更像城管部门“一个人的战斗”。分类、运输、处理等环节分散到不同部门管理,环环相扣,由于“战线”太长,多部门管理“交叉”,容易形成“真空”,一环失守必将全盘沦陷,终成了“九龙治水”的困局。
事实上,我国城镇中一直活跃着一个垃圾分类群体—拾荒者。在大街小巷,在居民楼下,在垃圾填埋场附近,他们长年累月地分拣着包装盒、塑料甁、破旧家具……许多废弃物,经他们之手避免了被浪费的命运。但这股自发形成的分散力量,距离一个现代的分类回收体系还十分遥远。
调查发现,垃圾分类流程中利益相关方众多,由于缺少激励和协调机制,难以形成合力。按照“自然之友”城市固体废弃物组项目负责人小竹的话说,要么“兴趣不大”,要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曾有人大代表曾指出,过分强调垃圾分类意识不强,实际上掩盖了垃圾分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比如小区分类,居民需要的《有害垃圾目录》和《可回收垃圾目录》呼吁多时,但经信贸委和人居委却“按兵不动”,这两个目录迟迟难以出台。
实际上,作为做末端的“实施者”,公众要做的或许只是一定程度上的“按部就班”。业内人士认为,破解“九龙治水”困局关键在于打通顶层设计体系,厘清各部门职责分工。“如果能成立一个由市领导挂帅的深圳市生活垃圾减量分类领导小组,统筹一个部门管理,挤出管理‘真空’,相信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局面将大为扭转。”有专家如此建议。
同时,在强化物质回收利用作为垃圾分类的主要目的之际,推动垃圾分类还要整合政府、排放者、回收公司、资源利用厂家、商品产销企业及社会组织等相关主体,使其成为一个强力的推手,并通过整合业务链、交易链和利益链,促进垃圾分类企业化运作。
目前,上已形成两类回收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再生银行回收模式为代表的营利性企业运作模式,一类是以巴西赛普利为代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企业化运作模式。
美国再生银行是通过技术与商业模式创新获得成功的典型案例。该模式利用物联网技术,重整排放者、商家、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再生资源交易链与利益链,通过市场化经营和政府适度补贴,在排放者得到实惠、商家绑定更多消费者、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获得稳定的原材料来源和政府减少财政补贴的前提下,提高资源回收率,促进废弃物分流分类,实现再生银行(企业)的预期收益与商业运作。
此外,巴西赛普利是制度创新的成功案例。该模式通过建立拾荒者合作社,分拣市政环卫部门无偿送来的干垃圾,从中回收再生资源,并将再生资源卖给登记合作的回收利用企业,以达到强化资源回收和促进垃圾干湿分类的目的。
业内专家介绍,这两种模式只在利益关系与分配方面存在一定差别,在分类目的、主体分工、运作方式等方面并无实质性差别,都是通过整合业务链、交易链与利益链,借助利益驱动,发挥政府、排放者、回收公司、资源利用厂家、商品产销企业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强化再生资源回收,促进垃圾分流分类并实现企业化运作,从而有效推动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放错地方的资源,只要回收到位,垃圾不是成为生产资料,就是成为清洁能源。如此一来,城市对待垃圾分类就不会束手无策了。
简言之,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垃圾分类可谓环环相扣,一环脱节全盘“沦陷”。
垃圾分类,大势所趋,它不仅是现代城市发展、美好乡村建设的需要,更是人类文明、幸福生活的需要。垃圾分类,它需要社会多方共同参与,它更期盼你我一起携手,共同倡导,共同践行。
【相关阅读】回收的垃圾也可“变废为宝”
1吨废纸=可再造850公斤好纸=可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
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
1吨废钢铁=可提炼钢0.9吨=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弃物
1吨废塑料=可回炼600公斤的无铅汽油和柴油
1吨废玻璃=可生产1块篮球场面积的平板玻璃=可生产2万只500克的瓶子
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垃圾的分类
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五大类。其中,纸巾和卫生用纸因其水溶性太强作为不可回收垃圾。
不可回收垃圾:是指除可回收垃圾以外的所有垃圾,一部分是指可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包括果皮、蔬菜、花草等。另外一部分是指有害的、容易造成污染的、不能进行二次分解的不可回收垃圾,例如荧光灯管、过期药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