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袋厨余垃圾换一斤土豆
5个塑料瓶换5个大蒜头,一袋厨余垃圾换一斤土豆……在江苏南京市城管“公众开放日”上,市民们将家里的厨余垃圾拿到指定地方,便可根据不同的垃圾种类兑换日常生活用品和食物。垃圾可以换物,你见过吗?
10月26日是南京城管“公众开放日”,垃圾分类宣传活动走进鼓楼区聚福园小区,居民们将家里的厨余垃圾、塑料瓶、旧衣服、旧电池拿到小区广场来,就可以兑换鸡蛋、蔬菜、食用盐等食品。据了解,目前,南京已有9个小区先期试点这种垃圾回收新模式,已减量垃圾110吨,之后,将在南京主城区逐步推广。
“垃圾围城”是个性难题,而垃圾分类是目前为止各地都在推行的破解垃圾困局的关键手段。然而,垃圾分类“叫好不叫座”,分类结果总是差强人意。
“垃圾换物”促垃圾分类推行
近年来,尽管我们的城市建设和道路规划不乏对方便民众垃圾搜集与分类的,比如在公共场所设置垃圾箱、标注垃圾分类提示,但人们随手乱扔垃圾的现象却有禁不止。尤其是对包括家庭厨余垃圾在内的各类垃圾的性质归属,更是知之甚少。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分别写有“可回收”与“不可回收”字样的两个垃圾桶,并未详细列举“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垃圾品名,人们只好凭着自己的“理解”随意投放。因此,实施“垃圾换物”的过程应该成为对民众普及环保知识的机遇和过程。
而在近日南京上演的鼓楼区聚福园小区广场异常热闹的“垃圾换物”场景,表明人们对这一环保创意的充分肯定和积极参与态度,体现出变废为宝、民众受益的正能量效应,也为垃圾处理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用垃圾换物的市场运作新模式促进垃圾分类的落实,缓解垃圾围城困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垃圾换物市场运作
垃圾换物看似不起眼,却有着积极意义。其一,政府倡导垃圾分类很多年了,效果一直一般,垃圾换物能极大地激发居民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其二,垃圾分类并回收利用,为国家和社会节省了大量资源。其三,减轻了环卫工人的劳动负担。
有业内人士指出,南京市试点的垃圾换物,其大优势在于改变了以往由政府来主导的方式,完全走市场化之路,终实现了良性循环,避免了因地方政府换了主管领导后人走政息,或者是经费拨付不到位,导致垃圾换物无法继续的局面。具体说来,当地是由一家企业和居民小区对接来实现垃圾换物,然后这家企业把换来的垃圾整理分类后再卖给下游企业,其中的差价就是企业利润。
如此一来,居民变废为宝,企业有利可图,各方都能从中获得利益和好处,这种模式才能良性循环和运转下去。
夫子庙竖97根“梅花桩”缘因管理不精细
除了“垃圾换物”,近日南京夫子庙50米道路竖起了97根“梅花桩”也引来网友们的关注。
10月26日,据媒体报道,位于南京夫子庙平江府路新姚家巷农贸市场门口,50米道路竖97根“梅花桩”的事。事发后,有关部门时间来拆除了一半多的“梅花桩”。
违停原因有很多种,或停车位太少,市民图方便而执法缺位,这些“根”不拔除,只割点“草”,怎么可能解决问题?要么不管,要么管得很粗糙,很粗鲁,有业内人士称,“梅花桩”暴露出来的问题还是管理不够精细化。
多些“垃圾换物”式精细管理
垃圾是“放错地方”的社会资源。“垃圾换物”立竿见影的环保效果毋庸置疑。既然“垃圾换物”这种利国利民的垃圾回收新模式有这么多的价值和意义,通过进一步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之上给予完善和改进,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应用更值得期待。
为政一方,当然要有战略思维,要善于把方向,抓大事。但是,如果仅仅善于“抓大”、却不善于“抓小”、“抓细”,恐怕也难以成事。
“垃圾换物”事情虽小,但是,它折射出来的有关部门在管理中力求具体化、精细化的思维和倾向却值得关注,如果这种精细化管理能够加以发扬和扩大,城市管理的水平和局面势必有很大的改变。从这个意义来说,人们期待,“垃圾换物”的精细化管理多些再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