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是世界上年新建建筑量大的国家,每年20亿平方米新建面积,消耗了全世界53%的水泥、48%的铁矿石、47%的煤。在“拆一次创造了GDP,盖一次又创造了GDP”这种急功近利政绩观的引导下,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25~30年,建筑垃圾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其利用率不到3%,每年相当于生活垃圾5倍的建筑垃圾亟待处理。
武汉规划建9座建筑垃圾处理场
有上万个工地的湖北省武汉市,也面临着建筑垃圾处置难题。11月5日,武汉市城管委主任干小明表示,他在任期间,大的梦想就是建个建筑垃圾处理场。
武汉市政协委员李光介绍,目前武汉日产建筑垃圾约10万吨,由于没有专门的消纳场所,大部分建筑垃圾未经任何处理,便被施工单位运往郊外、乡村,露天堆放或填埋,甚至还被用于非法填湖。“当务之急,就是要建一个与建筑垃圾产量成比例的消纳场所。”李光建议,在武汉三镇分别新建一个不小于500亩的建筑垃圾消纳处理场。对此,武汉市城管委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已制定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场规划选址方案》,拟在全市布局3座大型、6座中小型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理场。
李光建议,建筑垃圾还可用于山体修复。初步测算,武汉破损山体回填总量约400万立方米,如果全部使用建筑垃圾,即可消纳1/10的渣土。
东莞明年或推“寮步模式”
为破解“垃圾围城”或者更确切地说“建筑垃圾围城”的困境,武汉市通过建立专门的建筑垃圾消纳场来缓解困局。无独有偶,面临着每年新增超300万吨建筑垃圾处置压力的东莞市,更是牟足劲,在开年以来一直致力于建筑垃圾的规划,欲在2015年试点推广“寮步模式”。
近日,有消息称,当地民革市委会以及六名市政协委员提出了7件关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的系列提案,被列为2014年市政协主席会议督办的重点提案。
作为提案主办单位的市城管局日前在回复提案办理情况时却给出了一个比较意外的说法。目前东莞尚未建立完善的建筑垃圾处理机制及处置设施,建筑垃圾的处理主要通过市场自行调配直接回用,部分镇(街)具有临时消纳场对本镇产生的建筑垃圾进行简易堆填。市城管局表示将在2015年组织编制《东莞市建筑废弃物处理处置专项规划》,逐步规划东莞市建筑废弃物的处理处置工作。
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有望政策照顾
民革市委会提出,东莞对建筑垃圾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缺乏政策引导,导致东莞的企业到深圳投资建筑垃圾资源化循环利用产业。
据了解,深圳龙岗有块5万平方米的地,政府以1元的低价出让,建成建筑垃圾消纳场,要求当地建筑垃圾全部运送到此场处理,支持企业搞建筑垃圾资源化。该项目目前是由东莞的一家企业负责运营。
多个政协提案还建议东莞加大扶持创办建筑垃圾的加工企业,开发再生材料产品,并就再生建材制品的出路给予大力帮扶。对于利用建筑垃圾生产的材料或产品的单位,在税收政策上给予一定优惠。东莞市经信局则表示,东莞市财政从去年开始,连续三年对全市32个镇街的再生资源管理队伍进行补贴,去年每个镇街补贴5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