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迫在眉睫 决不能重发展轻生态
生态环境与人类的的生存密切相关,影响我们的生活生产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然而,人类为其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正危害着人类的生存。
例如,练江河位于淮河上游地区,流经河南省驻马店市区,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和沿途工矿企业废水超标排放,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目前已失去城市供水功能;鄱阳湖因渔民毁灭式捕捞螺蛳等各种贝类,导致湖水变成了泥浆水,湖区生态遭严重破坏;罗布泊仙湖消逝、南极臭氧空洞、各地出现雾霾天气等等,像这样的例子在我国还有很多。
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仅为20.36%,人均森林面积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3%。全国沙漠化土地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以上。全国水土流失面积294.9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30%。全国80%以上草原不同程度退化。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孙立平说我国生态环境正被有组织大规模的破坏。
然而,近年来,在一些地方依然程度不同地存在“重发展、轻生态”或“只顾埋头抓发展、生态建设嘴上喊”的倾向,这种“单打一”的做法,无疑是“惯性思维”的产物,使环境保护沦为纸上谈兵,生态治理已刻不容缓。
历史的教训不断提示我们,“惯性思维”是当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雾霾”。抓生态、治污染、优环境、促发展、惠民生,必须彻底打破少数官员的“惯性思维”,毫不动摇地守住“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同步发展、良性循环,努力实现双赢。坚决打破过去多年形成的“发展热、生态凉”模式。
指出“生态就是生命,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这一系列科学论述,思想深刻、内涵丰富、高屋建瓴,为新时期加快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指明了前进方向。
虽然已明确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决心,但实际行动起来还是一个比较慢的过程,尤其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的立法还不够完善,解决环境问题关键是要建立一套完整的机制,包括行政和法律的机制、市场的机制和社会的机制。只有这样才能守住我们的家园。
保护环境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思想充电”不间断。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级领导要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和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和新要求,充分认识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用新时期的生态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牢固树立“生态就是生命、环境就是民生”的科学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这是历史的呼唤、时代的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不辱使命、不负重托,勇敢地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的圣神历史重任,积极争做建设生态文明的表率。要端正和修正执政理念,破除扭曲的“政绩观”,带头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执政行为和生态建设中的“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让百姓切实感到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带来的幸福。
二是“法治教育”要跟进。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靠法治保驾护航,把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贯穿于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采取多种有效形式,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大型,大张旗鼓地开展、全覆盖的全民生态法治教育和警示教育活动,让新时期的生态理论和理念入心入脑、化为全民的自觉行动。在全社会积极营造以一个“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个个保护城乡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对肆意破坏生态资源、制造环境污染、危及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的种种不法行为,要敢于亮剑、敢于斗争。运用法律这个锐利武器维护生态安全,巩固和发展生态文明成果,为深化改革开放提供强有力的生态环境支撑。
三是“考核机制”要完善。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要求,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切实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和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列为政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合理适度调整和降低GDP增速等经济指标的考核权重,凸显生态建设成果的考量比重,用考核指挥棒引导各地注重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以此来约束地方官员“重发展、轻生态”执政行为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四是“终身追责”要落实。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已经审议通过了《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文件,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党政同责”、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损害生态环境终身追责等。这都是的政策规定,狠抓落实是关键。各地应结合实际,尽快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配套措施,不折不扣地落到实处。要注重强化舆论监督、群众监督和社会监督,使执政者敬畏生态建设,任何时候都不敢轻视和忽视生态建设。一旦生态建设不达标或生态环境受损严重,不仅会丢掉头上的“乌纱帽”,还难免受到应有的法律制裁。
(参考资料 中国吉林网,新华网,中国广播网,一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