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上海交大教授新成果登专业杂志

时间:2011-8-23阅读:888
分享:

生物通报道: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的研究人员发现一度因严重致畸副作用退出临床一线的老药*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其致畸作用也与抑制胚胎期血管生成有关,因此可以用于治疗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这为血管畸形导致的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消化病学专业性的杂志《胃肠病学》(Gastroenterology,IF:12.032)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仁济医院消化科戈之铮教授,戈之铮教授早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任仁济医院消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学会委员兼秘书等。

血管畸形导致的消化道出血常常因为诊断困难,病情迁延反复而成为消化专业医师面临的挑战。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这种疾病尤其是小肠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直到双气囊*和胶囊内镜的问世使得这种疾病诊断率不断提高。但在治疗方面,学界曾先后尝试不同的方法试图改善治疗效率,如糖皮质激素因能抑制全身免疫反应,但因长期应用而产生诸多严重副作用,而且疗效并不确实;内镜下治疗因病变部位不定而鞭长莫及;而手术切除又因病变在各个肠段多发,如全部切除常常导致短肠综合症等严重并发症,导致生活质量下降。

*又名反应停,上世纪五十年代作为治疗癫痫药物问世。后被发现具有镇静止吐作用而广泛应用于治疗妊娠妇女的早孕反应,但在此后因被发现可导致胎儿畸形,而被撤出市场。而后数十年,世界各地的学者一直没有放弃对*的研究,其先后被用于治疗麻风结节性红斑、多发性骨髓瘤等疾病,而且效果良好。

当年一篇简单的病例报道描述了*在治疗血管畸形所致消化道出血上具有一定疗效。戈之铮教授研究团队敏锐地感觉到该疗法可能将给这种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于是,一项历时八年的开放、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至此展开。

戈之铮教授认为,*治疗血管畸形所致的消化道出血,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血管生成,抑制机体免疫应答和局部炎症反应而实现。研究发现,*是一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其致畸作用也与抑制胚胎期血管生成有关。*抑制血管生成的机制之一是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而得以实现。同时,*也是一种免疫抑制剂,能通过活化核转录因子NF-κB,抑制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生成和表达,抑制局部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壁通透性,减少渗出,修复和重塑血管,以达到止血的目的。

从一开始的大量基础研究、体外实验和动物试验,*就显示出良好的效果。研究小组自2003年起开始通过严格的筛选标准,先后纳入55例反复出血的胃肠道血管畸形患者(定义为每年消化道出血次数大于六次),其中28例患者被随机进入*治疗组,27例患者进入口服铁剂治疗的对照组。治疗持续4个月,所有患者至少随访1年,平均达到39个月,再以大便潜血试验来判定患者的出血情况。研究zui终发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止血有效率(定义为一年出血次数下降50%)分别为71.4%和3.7%,而*止血率(一年无一次出血情况发生)为46.4%和0%。此外,在患者总住院率,输血率,因出血所致的住院率以及年出血次数,出血持续时间,血红蛋白量,红细胞数量,因出血住院次数和住院天数等各参数改善程度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而在长期随访中并未发现*导致的严重不良反应。

这项研究为血管畸形导致的消化道出血临床治疗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将来进一步的工作将试图纳入更多的研究样本量,在全国开展多中心、安慰剂对照研究,更全面系统地评价该项药物的临床治疗价值。

作者简介:

戈之铮教授

1983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后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工作至今,师从萧树东教授,1993年获硕士学位。1996年赴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期亲王医院进修*治疗技术。长期从事消化内科的临床工作,尤其是*的诊治工作,1989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96年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2002年批准为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仁济医院消化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学会委员兼秘书、上海*学会ERCP学组副级长、上海*学会*学组副组长、上海市食管静脉曲张治疗研究会委员、上海消化系疾病专家诊治中心委员、美国*学会会员和《胃肠病学》杂志编委。

自1996年从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期亲王医院进修内镜治疗技术回沪后先后在我院开展了内镜下胆总管碎石术、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胆道内支架放置术、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和空肠造瘘术、胃底静脉曲张组织粘合剂治疗术、胃手术后吻合口狭窄及食管狭窄水囊扩张术等新技术、新项目,变手术项目为非手术治疗,大大减轻了手术创伤,降低了术后并发症,为提高我院*整体水平作出了贡献。曾先后在2000年第六届治疗内镜和消化疾病学术会议、2000年第二届中国胃肠病学术周以及2002年第七届治疗内镜和消化疾病学术会议等国内*会议上作大会现场治疗内镜操作演示,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赞扬和认可。论文《Does Treatment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with a New Triple Therapy Heal DuodenalUlcer》获1998年菲律宾马尼拉亚太胃肠病会议青年研究奖并作大会发言。2002年5月,在我国开展了胶囊内镜的诊断新技术,已基本确立了在该领域的全国地位,2003年2月代表我国赴德国参加学术会议并作《Clinical Application of Wireless Capsule Endoscopy》的大会发言,深受国外学者的赞誉。
目前几乎熟练掌握了所有的内镜下诊治技术,包括:*、*、*、*、超声内镜和胶囊内镜等检查;食管狭窄扩张术及支架旋转术、幽门狭窄扩张术、食管胃静脉曲张硬化剂治疗、组织粘合剂治疗和皮圈套扎治疗、消化道异物取出术、内镜下各种*技术、内镜下自发荧光诊断早期胃癌、色素内镜技术、非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治疗、消化道息肉切除术、经皮内镜下胃造瘘和空肠造瘘术等特殊诊治项目;ERCP及ERCP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胆总管碎石取石术、内镜下胆管引流术、乳头括约肌及胆道内测压技术等治疗技术。有很强的解决临床疑难杂症的能力。
 

 

来源:生物通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