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张学记: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zui稀缺资源

时间:2012-11-15阅读:401
分享:

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张学记上课时经常给学生讲一句话:“创新有两个重要因素,一是兴趣,二是有需求,正所谓兴趣驱动,需求牵引。”
 
但他却发现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丧失了兴趣——这一创新的源泉。“对比中美教育,我发现两条路径恰恰相反。”张学记举例说,“中国孩子从幼儿园就有压力,要上各种兴趣班,到了小学中学压力更大,一读大学就*释放,*没有学习的动力;美国恰好相反,小学主要是在玩,中学是有兴趣地学,高中才开始有压力地学,大学是既有压力又有责任地学。结果是,与美国学生相比,我国学生高中之前基础很好,到本科生、研究生就有很大差别,缺乏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他认为,对孩子从小就开始灌输知识的教育方式无益于创新,也无益于兴趣的培养。
 
张学记见到记者,*句话便是谈人才:“创新人才是一个国家的zui稀缺资源。”
 
中国教育的zui大问题是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强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但是,由于受传统的价值观以及社会竞争等方面影响,应试教育现象严重,教学方法陈旧、评价单一,这些都阻碍了创新人才的成长。”上海实验小学校长杨荣说。
 
“实事求是地评判,中国的教育质量总体是好的,但是我们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学生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能力不强。这是我们今后在提高教育质量方面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这也跟我们创新驱动发展的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院长周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我国现在每年培养工程师的数量,相当于美国加欧洲加日本还加印度培养出来的工程师的总数。我们的规模是很大的,关键是提高质量,提高创新能力,这是我们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zui根本的力量。”
 
莫让评价指标束缚高校学生和教研人员的冒险精神
 
“报告中专门强调了人才工作,并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与创新型人才培养密不可分。”为什么中国一直讨论着“钱学森之问”?在张学记看来,那是我们对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的评价机制出了问题。
 
除了教育制度,张学记认为,我们还要改变人才评价的机制和标准,改变科研项目评价体系。
 
“现在我发现很多研究生都不敢去创新,因为博士生毕业有在核心期刊发3篇论文的硬指标,而实际上做一个真正的创新性的研究需要5年时间。如果真去做原始创新,恐怕都毕不了业。对老师的评价亦是如此,新老师过一两年就要考核,达不到要求就不会续聘,因此很多人只有做一些边边角角的修补或跟踪性研究。”张学记说,创新是不可预知的,这些评价指标束缚了高校学生和教研人员的冒险精神。
 
“美国研究生毕业不是看发几篇论文,而是学位评价委员会看你研究是否达到要求,评价研究的深度、创新程度、系统性,而不是够一个数量。”张学记说,中国很多单位,一谈到创新成果,就总是惯性地说我们发了多少SCI论文,影响因子达到多少,但美国科技界就不会拿SCI论文说事。
 
“评价创新成果,需要量化指标,但并非*指标,关键还是要考察是否真正做了创新的东西。”张学记担任很多学术期刊编委,据他了解,很多诺贝尔奖获奖者的成果不是发在影响因子很高的期刊上,而是发在专业期刊上。“知识创新具有系统性、持续性和*性。目前我们的考核体制导致我们原创成果不多,因此应该改革评价体系,延长评价周期。”
 
让人才在产学研结合中更快成长
 
张学记还认为,科技创新与诚信、信用制度甚至法律紧密相连。“创新需要冒险,失败可能性很大,现有体制让我们难于冒险。因此,我们需要用诚信和信用担保,并通过体制和法律约束来支撑和保障。”张学记举例说,我国企业研发人员与高校科研人员合作存在障碍,有一个原因就是互相缺乏信任。高校给企业科研成果,怕什么也得不到;企业对教授也不放心,担心所做的研究转化不了。
 
“这就需要信用制度和法律的规约,同时,我国也要建立真正的风险投资,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张学记说。
 
对于报告提出“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从事基础应用研究和产业研究的张学记对此有深刻的体会:“在美国很多中小企业将10%—20%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还能申请很多,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我国企业除了研发投入不足,zui重要的一点是缺乏人才,的研究人才往往愿意去高校和研究院所,因为没有有效的科研人员激励机制。创新包括原始创新、基础应用研究、产业化商业化等多个环节,要让成果转化必须要专业的转化平台和孵化器,更需要又懂科技又懂管理复合型人才。协同创新不是叠加,而是相乘。”
 
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
 
“要想成为*的大学,*的企业,*的国家,zui重要的是要有*的人才。*的设备可以买,*的大楼可以造,但离开*人才去使用和管理,就都是空谈。”张学记认为,国家越来越重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作用,吸引了很多国外人才回国创新创业。
 
其实,张学记的经历就是的例证。
 
*给北京市增加了2个代表名额。入选代表均为学者,且都具有海外留学的经历。张学记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位1985年就入党的“老党员”是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界人物,在美国传感器领域有20多年的研究及产业化经验,被聘为美国WPI公司副总裁,也成为该公司40余年来聘任的*外籍副总裁。
 
“回国是偶然中的偶然”,因为他曾经帮助一位素昧平生的北京科技大学老师而结缘,后经学校*成为国家特聘教授;“回国也是必然中的必然”,在美国功成名就后,2009年毅然决定回国创业。
 
经过三年的建设,张学记*的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与传感技术研究中心已初步形成了传感技术、新能源及生物医药三个研究方向,并先后与10余所国外大学、研究机构以及5家国内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由他牵头正在研究的癌症早期诊断系统,实现了将癌症预警提前18个月。
 
从2010年回国到现在,张学记的心中只为做好三件事:一是培养人才,二是出*的科研成果,三是让研究成果成为被市场接受的产品。这也正中国科技界zui需要做的三件事情。

来源:科学时报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