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逸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973科学家iPS研究新成果

时间:2011-3-17阅读:518
分享:

近日由*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以及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在体细胞重编程研究中再度取得突破性进展,相关研究论文“Reprogramming of mouse and human somatic cells by high-performance engineered factors”发表在3月12日的《EMBO reports》杂志上。

 

上海逸峰生物公司专业供应Elisa试剂盒,*,可免费提供代测服务,详情请点击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徐国良教授和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所的裴端卿教授。前者早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原杭州大学),近年主要从事动物发育(包括胚胎与成体干细胞分化)过程中DNA甲基化及组蛋白修饰在基因表达调控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理的研究。裴端卿教授早年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近年来其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创新体细胞重编程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研究论文先后发表在Cell stem cell、JBC等生物学研究期刊上。

    iPS技术,即诱导多能性干细胞技术,是一种将分化细胞重编程为类似胚胎干细胞的新兴技术。2006年日本京都大学的山中伸弥博士利用病毒载体将四种特定的转录因子组合(Sox2、Klf4、Oct4、c-Myc)转入被诱导细胞,使其发生重编程。iPS细胞具有多能性和自我更新的能力,目前已成功获得小鼠和人的iPS细胞。这项技术拥有巨大的潜在应用价值,利用iPS技术能够获得病人或疾病特异的多能性干细胞,此外,它不仅能避免移植中的免疫排斥问题,也绕开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带来的伦理问题。但iPS技术的临床应用之路还很漫长,提高重编程效率,降低诱导iPS的致癌性等是目前干细胞领域研究人员首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将VP16转录激活域分别融合到OCT4, NANOG 和SOX2基因上构建出一系列合成转录因子,并将这些合成因子转入到小鼠和人类成纤维细胞中。研究结果表明这些合成因子能够诱导小鼠和人类成纤维细胞重编程。此外,研究人员还证实仅用Oct4–VP16 即可有效将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EFs)重编程为具有种系嵌合能力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在进一步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还利用附加体非整合表达系统介导合成因子诱导MEFs重复生成了非整合性的iPSCs细胞。

    新研究验证了新型合成因子策略在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中的可行性,为提高iPS生成效率开拓了一种简便、安全的新方法,促使研究人员对重编程机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开起了干细胞研究的新方向。

来源:生物通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