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永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时间:2015-4-13阅读:480
分享:

生物特性

1、大小为(0.4~0.7)μm×(1~3)μm,革兰氏染色阴性杆菌,大多有周身鞭毛,有菌毛,无芽孢。

2、触酶阳性,氧化酶阴性,可将硝酸盐还原至亚硝酸盐。

3、能发酵葡萄糖等多种糖类,如乳糖,产酸产气,硫化氢阴性,动力阳性。

抗原结构

菌体O抗原(超过170种):耐热,存在于细胞壁脂多糖层。

鞭毛H抗原(超过56种):不耐热,存在于鞭毛蛋白。

荚膜K抗原(超过100种):位于O抗原外围,能阻止O抗原凝集,60℃,30min可以去除。

致病性

1、正常菌群

2、机会致病菌

   细菌居住部位改变引起的肠外感染。

   化脓性感染和尿路感染zui常见。

3、致病菌株

   某些带有致病基因的血清型,引起肠道感染。

4、粘附素

   使细菌紧密粘着在肠道和泌尿道的细胞上,避免肠道的蠕动和尿液的冲刷而被排出。

5、外毒素

   志贺毒素Ⅰ和Ⅱ(Stx-1、Stx-2)

   耐热肠毒素a和b(STa 、STb) 

   不耐热肠毒素Ⅰ和Ⅱ (LT- Ⅰ 、LT- Ⅱ )

   溶血素A(HlyA)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分类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分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肠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EAEC)。

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腹泻

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

致病机制:LEE毒力岛和EAF质粒(编码束状菌毛)

典型EPEC(含有LEE和70-100kb的大毒力质粒EAF)

   发展中国家引起婴幼儿特别是0-6个月婴儿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在某些发展中国家EPEC引起的婴儿腹泻可达30-40%。上世纪40-50年代之前,EPEC常引起发达国家婴幼儿腹泻的暴发。

非典型EPEC(含有LEE但不含毒力质粒EAF)

   发达国家引起腹泻的重要病原菌,并能引起发达国家婴幼儿和成人的腹泻暴发。

肠产毒性大肠埃希氏菌

致病机制:肠毒素和定植因子

肠毒素

不耐热肠毒素(LT):与腺苷环化酶作用,使胞内cAMP水平增高,导致肠粘膜细胞内水、钠、氯等过度分泌至肠腔,导致腹泻。

耐热肠毒素(ST): 通过激活肠粘膜细胞上的鸟苷环化酶, 使胞内cGMP升高而导致腹泻。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

致病机制:侵袭性大质粒

细菌经消化道进入大肠后,穿过粘液层,粘附到肠上皮细胞 上,引起细胞内吞,被带入细胞内空泡中。其毒力主要表现在能使空泡破坏,细菌进入上皮细胞胞浆中增殖,zui后杀死细胞,再扩散到邻近细胞,导致组织破坏和随后的炎症发生。

肠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

致病机制:毒素和粘附素

肠集聚耐热毒素 ( enteroaggregative heat-stable toxin, EAST)和不耐热毒素(plasmid encoding toxin,Pet),可导致大量液体分泌 。

细菌通过集聚性粘附菌毛粘附于肠粘膜上皮细胞,在细胞表面聚集,形成砖状排列,使微绒毛变短,单核细胞浸润。

肠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

致病机制:志贺毒素(Stx)和LEE毒力岛

EHEC产生的毒素能使vero细胞产生病变,故称vero毒素;亦称志贺样毒素(shiga-like toxin ,SLT )或志贺毒素Stx 。 

EHEC的Stx分两型,StxⅠ和 StxⅡ,两型毒素均由溶原性噬菌体介导。

人们把产生志贺毒素的大肠杆菌统称为STEC (Shiga toxin- 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 包括EHEC, 并不是所有的产Stx毒素的大肠杆菌都能引起出血性肠炎或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HUS在产生StxⅡ的EHEC中较多,因其能选择性破坏肾小球内皮细胞。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