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污水治理的工程量大、需求复杂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亏欠, 因此很多农村污水治理工程项目不仅要建设室外排水设施(包括污水收集管道和污水处理设施),还可能会延伸到室内的卫生改造,其工程量大、结构*、施工复杂, 从而增加了农村污水治理的工程量。
2、 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单位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高
一般来说, 以村落为主要集聚形态的农村, 其人口规模与居住密度都大大低于城市, 除土地成本以外, 相同出水水质要求下污水治理设施的单位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普遍高于城市。我国大部分农村土地资源并不丰富,污水处理工艺不可能大量采用占地指标很高的土地处理法。
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在很多情况下是对现有村庄的改造, 涉及对现有道路和绿化等设施的破坏与恢复,从而使农村污水治理工程的单位造价大幅提升。总体而言,按人均或户均投入计算, 农村污水治理的成本要高于城市污水治理的成本。
3、 农村污水治理存在体制障碍
先, 政府管理体制不畅。农村污水治理尚未形成完整有序的政府管理体系, 在客观上造成效率低下、 资金浪费严重。农村污水治理在管理功能上涉及基础设施、卫生健康、 环境保护、 水利与水源、 农村与农业等多个方面, 然而目前政府管理体制并未将污水治理系统的多个环节和多种功能按照不同政府部门的管理职能进行有机结合,农村污水治理同时存在条块分割、 组织不力、 监管缺位等现象。
其次, 行业管理体制缺失。污水处理有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两种方式, 集中处理主要适用于居住密度和人口规模均较大的城镇,分散处理主要适用于居住密度和人口规模均较小的农村地区以及不适合通过主干管网连通收集的城镇片区。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的管理需求、技术需求与环境约束存在很大不同,适合作为两个行业区别对待, 这也是通行的做法。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 两种处理方式都可以适用, 但需要从技术和生态环境的角度进行对比和选取。结合我国农村实际,考察发展趋势, 采取分散式农村污水处理势在必行。然而, 我国目前尚未将分散污水处理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业部门来管理, 现有的适用于城市的污水处理行业管理体制与农村污水处理的需求不相适应,导致规划、 监管与技术标准等缺失, 严重制约了农村污水治理的有效开展。
zui后, 组织实施成本高。农村污水处理需要大量采用分散污水处理的方式, 对组织实施的要求高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 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未有成熟的经验。农村污水治理具有农村工作的一般性特征,与城市相比, 农村情况复杂, 农村居民的整体素质和基层干部的管理水平不及城市, 使得农村污水治理组织实施的难度高于城市。因此, 农村污水治理组织实施成本高于城市污水治理。
4、 农村污水治理资金保障能力低
我国的城镇化与发达有三个显著区别:
一是起点,
二是速度快,
三是各种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的问题集中爆发,
这就意味着我国农村污水治理所面临的困难比发达大得多。虽然近年来我国一些发达地区和政府部门在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工作上做出巨大地努力,但由于缺乏在层面上的整体部署,使得我国当前农村污水治理的资金能力、 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与迫切而巨大的需求极不适应, 导致农村污水治理工作推进困难, 工程项目投入产出绩效低下,大量已建设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质量差、 难以运行或无法运行。在三大能力建设中, 资金瓶颈的矛盾zui突出, 并且直接影响或间接地影响了其它两个方面的能力建设。
我国农村污水治理中面临的资金瓶颈
先是总量不足, 影响到农村污水治理的整体推进速度。目前,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的投入主要来源于县级政府财政,但以来我国所实行的城乡二元发展模式严重制约了县域和社会发展, 县级公共财力不足, 农村居民支付能力有限且缺乏为污水治理付费的意愿, 致使农村污水治理面临投入不足、分散的尴尬局面, 农村污水治理不能得到大面积开展。
其次是资金供给的强度不足。农村污水治理属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范畴, 设施寿命应能达到 30 年以上,由于客观上受到资金供给总量的限制,主观上收到决策者的错误观念导向, 我国当前的农村污水治理工程普遍存在片面追求不切实际的低成本的倾向, 部分工程预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被任意截留, 不仅导致大量的半拉子工程和无效建设,同时也使得已建成的工程因运行费用不能落实使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再次是资金供给的可持续性较差。我国当前的农村污水治理投入大多依赖于的意志和突发性的环境事件, 缺乏制度性的、可持续性的安排,是制约农村污水治理zui主要的结构性问题。这不仅导致所谓的 “重建设、 轻管理”、“重建设、 轻运行” 的现象, 而且也使我国农村污水治理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建设不能获得良性的发展环境。
5、 农村污水治理技术能力不足
先, 农村污水治理缺乏规划技术指导。在目前的农村污水治理实践中, 存在以下几种突出的规划问题, 即过度依赖集中处理模式,忽视分散污水处理技术的应用; 集中污水处理系统布局不合理,存在城乡分割、 行政区划分割的现象; 在农村分散污水处理中套用城市的规划技术, 导致不恰当的污水处理规模和处理深度。
其次, 农村污水治理缺乏应用技术指导。在实践中存在两大误区:
一是成本与技术误区。污水治理属于基础设施建设范畴, 建成后的设施应能够正常运行,且使用寿命应保持在二、 三十年以上。如因资金不足和急于求成导致无效建设, 则是zui大的浪费。相反,则是盲目的高投入, 照搬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的方式与技术模板, 或试图以昂贵的设备和动力消耗来减少精细化管理的需求;
二是“因地制宜” 误区。农村污水治理过分强调并片面理解 “因地制宜”,技术应用五花八门, 导致生产制造、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均形不成规模效应, 不利于降低与运行费用。尽管目前农村污水分散处理工艺、设备材料、 运行管理等方面均不存在难以克服的技术难点,但一些常见的成熟工艺技术仍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 这与生产制造、 施工及服务质量控制不严有相当大的关系, 从而地挫伤了政府分散污水治理的积极性,同时也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
zui后, 农村污水处理设施运行管理不完善。统计数据显示, 各地已建成的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的有效运行率不足 20%, 缺乏有效维护还将加快设施老化与报废。目前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通常由乡镇自行组织运行, 这种方式难以配备不同的技术人员且存在监管难题,当运行维护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或没有保障时,农村分散污水处理设施便成了摆设。
小编后记
我国的城镇化与发达相比, 一是起点, 二是速度快, 三是各种问题包括环境污染的问题集中爆发, 这就意味着我国农村污水治理所面临的困难比发达大得多。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王洪臣副院长就曾表示,中国农村污水处理具有中国特色,无法复制西方的污水分散治理技术及经验,需要基于中国国情探索创新。
在水处理技术百家争鸣的今天,我国农村污水治理应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完善行业管理体制、重建设更要重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开创环保产业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