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上海茁彩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文章>>一文了解脂多糖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的故事起源于1888年科学家将热死亡的细菌注射到动物体内,观察到动物出现发热的现象。1892年,兼任德国医生与细菌学家的Richard Pfeiffer在研究霍乱弧菌时提出“内毒素"概念。1894年,意大利病理学家Eugenio Centanni利用复杂的实验手段分离出内毒素,证实了来自细菌裂解液致使动物发热的物质真实存在。他发现,革兰氏阴性菌均能够产生此类热稳定性强的物质,并推测其可能不是蛋白质。此时的内毒素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人们为其苦恼不已。
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是革兰氏阴性细菌外壁中的一种成分,是由脂质和多糖构成的复合物。脂多糖很难从细胞壁脱落,当细菌死亡等时它会通过溶解、破坏细胞来脱落,并通过作用于动物细胞等而发挥其毒性。由于这种性质,它不是细菌分泌到体外的毒素(外毒素),而是不被分泌的“存在于细菌体内的毒素",所以又被称为内毒素。
LPS的结构简介
(1)LPS结构对革兰氏阴性菌的影响
两亲性的LPS分子,由脂质A区域共价锚定在革兰氏阴性菌的外膜(outer membrane, OM)上。OM是革兰氏阴性菌高度结构化的生理屏障,主要原因是LPS紧密地通过共价锚定排列在OM上以及较强的静电相互作用。而且,邻近富集带有负电荷的磷酸盐与LPS分子表面的二价阳离子产生的离子相互作用,也极大增强了OM的屏障作用。由此可见,LPS是革兰氏阴性菌固有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了发挥重要的保护作用,LPS的结构也会影响革兰氏阴性菌菌落的表观形态。通常表现为光滑的细菌中LPS的类型主要为S型LPS(S-LPS);通常表现为粗糙的细菌中LPS的类型主要为R型LPS(R-LPS)
(2)LPS的结构分析
S型LPS(S-LPS):S-LPS由三部分组分组成:①脂质A(Lipid A);②核心寡糖链(core OS region);③O-抗原(O-antigen)。
R型LPS(R-LPS): R-LPS仅由脂质A与核心寡糖链组成,而缺少O-抗原部分。
(3)研究LPS结构的方法
由于LPS在单株菌落通常表现为复杂多分子集合,从细菌提取到解析某种细菌LPS的结构通常需要分离纯化、分析结构组成元素以及推测LPS在细菌外膜的空间排列情况。本综述对此部分内容进行了详细展开,研究LPS结构方法的开发需要多学科技术的交叉,可帮助研究人员去理解LPS结构组成与生理功能之间的联系。
LPS的组分
(1)O-抗原(O-antigen)
O-抗原区域具有单糖的性质,再加上其糖苷键的位置、立体化学性质以及可修饰性(表格1),使之成为LPS可变性最高的部分。该区域的高度可变性决定了细菌的抗原特性,可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的毒害作用以及抵抗补体系统的溶解作用。此外,O-抗原还可参与细菌-细菌之间、细菌-噬菌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核心寡糖链(core OS region)
与O-抗原相比,核心寡糖链区域的结构变化较小,可进一步分为内核心寡糖与外核心寡糖。通常,内核心寡糖区域的特征单糖为Kdop,外核心寡糖区域的可变性高于内核心寡糖区域。核心寡糖链也可以被其他化学基团取代修饰(表格1),这些修饰与LPS表面的二价阳离子密切相关,也可能影响LPS在细菌外膜的折叠与组装以及生理作用。
(3)脂质A(Lipid A)
作为LPS的生物活性中心,脂质A通常由两个D-GlcpN单位组成:两个葡萄胺、磷酸盐和一定量的脂肪酸。疏水性的脂质A由酮苷键与内核心寡糖链相连,另外可将LPS锚定在细菌外膜上。虽然脂质A的结构高度保守,但微小的结构变化将影响脂质A的免疫刺激特性,这些变化可能来自环境对细菌的选择压力,细菌的自适应以及外部刺激等因素。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请输验证码
以上信息由企业自行提供,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由相关企业负责,环保在线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温馨提示:为规避购买风险,建议您在购买产品前务必确认供应商资质及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