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免费会员

中科院两研究组合作获抗肝癌药物新成果

时间:2011-11-17阅读:853
分享:

 (一) 原理

  ELISA是以免疫学反应为基础,将抗原、牽9体的特异性反应与酶对底物的催化作用相结合起来的一种敏感性很高的试验技术。由于抗原、抗体的反应在一种固相载体──聚苯乙烯微量滴定板的孔中进行,每加入一种试剂孵育后,可通过洗涤除去多余的游离反应物,从而保证试验结果的特异性与稳定性。在实际应用中,通过不同的设计,具体的方法步骤可有多种。即:用于检测抗体的间接法(图a)、用于检测抗原的双抗体夹心法(图b)以及用于检测小分子抗原或半抗原的抗原竞争法等等。比较常用的是ELISA双抗体夹心法及ELISA间接法。   

 来自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营养所,药物研究所,以及美国梅奥临床医学院等处的研究人员发表了题为“Iron deprivation suppress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rowth in experimental studies”的文章,发现了抗癌小分子药物:新型铁螯合剂TSC24(thiosemicarbazone-24)的作用新机制,这将为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学术期刊Clinical Cancer Research上。
这项研究由上海生科院营养所王慧研究组与药物所柳红研究组合作完成,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中国科学院和上海市科委的资助。
肝癌是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疾病,居世界肿瘤死因的第三位,开发以肝癌中异常高表达分子为靶点的高特异性抗癌药物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同时铁的过量蓄积是肝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提示铁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癌症治疗靶点。
王慧研究组的巴乾等研究人员在细胞及动物水平对新型铁螯合剂TSC24(thiosemicarbazone-24)的铁螯合效率和抗肝癌活性及其分子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TSC24可螯合铁、抑制铁吸收并打破细胞内铁的代谢平衡,造成细胞缺铁,同时诱导肝癌细胞G2/M 周期阻滞,通过Caspase途径诱导细胞凋亡,从而发挥抗肝癌活性。该研究成果将为肝癌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思路。
除此之外,王慧研究组今年还与第三军医大学曹佳教授研究组合作,发现了染色体8q24的遗传变异增加中国人结直肠癌发病风险,这对于了解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因素,揭示结直肠癌发病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美国公共科学图书馆期刊PLoS ONE上。

研究人员以中国435例结直肠癌病例与788例正常人为研究对象,对染色体8q24上多态性位点与结直肠肿瘤患病风险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8q24上rs6983267多态性位点与中国人结直肠癌发病存在显著关联;同时对该位点进行Meta分析,结果表明人群中杂合子 GT携带者与纯合子GG携带者的患病风险分别比TT携带者增加了约20% 和39%。以上研究提示rs6983267多态性位点是结直肠癌发病的重要因素。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