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免费会员

科学家阐明相关药物分子机理

时间:2011-11-23阅读:743
分享:

人类与流感的战争,从未停止过。流感病毒就像一个难以捉摸的对手,它有时微不足道,有时却又十分致命。人类从未远离它,但又难以认识它。

  进入分子生物学时代,科学家借助新的实验手段,终于能深入这场战争的腹地,摸清这个敌人的样貌。

短时间内获得高质量核酸,Promega推出ReliaPrep免费试用装,先到先得!

 

  2009年,美籍青年科学家Christopher  Jr  Vavricka受中科院“外籍青年科学家计划”资助,到中科院微生物所高福课题组开展博士后研究。两年下来,他同实验室成员一道,在流感病毒与结构免疫学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也为中科院科技合作注入了新的血液。

  10月21日,《公共科学图书馆·病原学》杂志发表了Vavricka等人的研究,该研究*次从蛋白水平上,系统全面地比较了4种抗流感药物对流感病毒上3种不同结构蛋白的抑制效果和结合模式差异。

  保守的神经氨酸酶

  流感病毒的高度变异性,是人类难以攻克流感的关键。

  因此,科学家们开始在千变万化的流感病毒上寻求不变的地方。神经氨酸酶(NA)是位于流感病毒囊膜表面的重要糖蛋白,在病毒侵染末期催化新生病毒颗粒的释放,帮助病毒粒子迁移。

 

  NA功能上的重要性和结构上的保守性,使它成为重要的药物靶点。达菲(Oseltamivir)和乐感清(Zanamivir)就是根据NA结构设计的传统靶向性抑制剂。

 

  A型流感病毒的NA有9个血清型:N1~N9,根据序列特点,它们可分为两组:*组(N1,N4,N5和N8)和第二组(N2,N3,N6,N7和N9)。*组和第二组NAzui主要的区别在于*组NA的酶活区域有一个150-洞。

  在2009甲型H1N1大流感暴发之际,微生物所高福研究员带领课题组研究人员启动了对2009甲型H1N1大流感NA蛋白的相关研究。

  2010年,研究人员发现,09N1序列上属于*组NA成员,结构上却缺乏了*组NA所*的150-洞,该研究成果发表在《自然—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上。

  高福课题组对流感病毒的深刻理解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Vavricka也应邀在《科学通报》杂志上撰写封面文章,对2009甲型H1N1流感病毒表面两个重要蛋白——血凝素(HA)和NA的特点作了详细分析。

  破解药物作用奥秘

  然而,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随着达菲给药的增多,2009年8月14日,香港出现了*对达菲呈抗药性的“甲流”病例。同年11月,英美两国在同一天报告了9例抗药病例。

  耐药毒株的出现,加速了一些新型NA抑制剂的研发。2010年4月,日本批准使用了Laninamivir及其前药CS-8958,用于治疗对达菲具有抗药性的流感病毒感染。

  此前,人们已经在病毒水平上了解了几种抗甲流药物的抑制效果,但要真正与这个狡猾的对手过招,人类的认识恐怕还要深入到蛋白水平。

  为了系统评价传统和新型NA抑制剂与不同组NA的结合模式和结构特征,Vavricka等选取N5、09N1和1957大流感的N2为研究对象,它们分别代表典型的*组NA成员,非典型的*组NA成员和典型的第二组NA成员,系统比较了这些体外制备的蛋白与4种NA抑制剂:达菲、乐感清、Laninamivir和CS-8958的结合特点。

  Vavricka等人反复做了不下50次实验,终于拿到了可重复的结果。他们发现,两种新药Laninamivir和CS-8958与不同NA结合有组的偏好型,对*组NA的抑制效果更好,研究人员还进一步解析了它们的结构基础。

  “新药与达菲相比,与NA的结合没有那么紧密。但是它们对蛋白功能的抑制时间较长,因此属于长效药。”文章*作者Vavricka告诉《科学时报》记者。

  研究人员还发现,CS-8958与09N1和N2结合的模式差别很大,却与09N1-Oseltamivir的结合模式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些结果都为Osletamivir结合和耐受NA有组特异性的观点提供了新的视角。

  课题组一位工作人员评价称:“这项研究虽然比较基础,但它比较了4种药物对3种蛋白的抑制效果,能够为药物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