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卡努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免费会员

Cell头条:捕捉病毒

时间:2011-12-13阅读:821
分享:

 SARS,禽流感,甲流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类发展至今,连太空都已经探测过,却对于小小的流感病毒束手无策,而且不仅是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都是人类健康的*敌人,近期Cell杂志就以“Virus Hunters”为题,介绍了在一线的病毒研究进展。生物通  

文章提到对于人口稠密的中国农村地区,需要利用现代科技来阻止新传染病的的流行,比如近年来出现的蜱传病毒事件,在过去几年中,河南均传出了蜱虫叮咬事件,吸引了社会的关注,据统计河南商城县2009年曾发现疑似无形体病病例87例,死亡5例,而2010年则上升至120多例。
今年德州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员兼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CCDC)的访问学者于学杰教授证明了之前在我国部分地区出现的蜱虫叮咬的病原,是一种新的布尼亚科病毒引起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这是上发现这一布尼亚科病毒。目前该病毒被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简称新布尼亚病毒。这一研究成果公布在医学*刊物《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生物通  
这一成果将有助于蜱传病毒的诊断和鉴定,Cell认为这些技术目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还没有普及, 大力推行用更好的和更经济的诊断技术来发现新的病毒是一个当务之急。
除此之外,文章还提到了病毒探索所用到的技术,首先高通量测序技术在新型病毒发现方面作用越来越大,比如来自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的Malik Peiris教授,已经通过基因测序仪寻找新的病原,发现了几种新的冠状病毒。但是Peiris教授也指出高通量测序仍然需要谨慎使用,他们认为使用深度测序来发现病原是强度非常大和非常昂贵的, 如果用这种办法来处理每一个样本,效果不会好,在测序之前,研究人员需要先排除可能的已知病原,从而确定他们面对的是一种新的病原。而且在这之前, 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还需要认识到疾病的不寻常性,并要求检测。生物通  
另外芯片技术的可靠和高精度也有助于更快和更经济的发现新病原,目前在这方面的发展趋势是多系统芯片,微球体和纳米线。芯片系统可能将更加趋于小型化,比如一个芯片可以支持病原发现中包括样品制备, PCR, 核酸杂交和测序在内的所有步骤。这样的结果将是芯片有一天会变得更加便携,经济和易操作,所有这些特点对于新病毒多发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是需要的。
zui后文章介绍了病毒的实地搜索,目前大多数的测序和芯片技术只集中在少数几个西方实验室里,在世界新疾病的热点地区,包括中国, 东南亚, 印度和非洲部分地区,基本的PCR测试才是规范,但是虽然PCR可以帮助检测已知的病毒,其高度特定性使它们无法检测新病原。生物通  
而且,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对所有疾病的监控工作都做得很少,加上水源和电力供应不足等方面的原因,因此目前发展中国家的病毒探索问题不仅仅是技术上的。
 

会员登录

×

请输入账号

请输入密码

=

请输验证码

收藏该商铺

X
该信息已收藏!
标签:
保存成功

(空格分隔,最多3个,单个标签最多10个字符)

常用:

提示

X
您的留言已提交成功!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回复您~
在线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