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领域精耕细作 新能源汽车将步入快车道
经过“十二五”的发展,中国新能源汽车不但跨过了黎明前的黑暗,迎来了曙光,而且看到了喷薄而出的红日,基本完成了起步阶段的任务。主要体现为四方面:首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速加快。其次,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已基本建立。第三,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推广计划虽然不能完成目标,但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第四,新能源汽车产业生态基本形成。
统计显示,2015年1至9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136733辆,同比增长率达2.3倍。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87531辆,同比增长率达2.7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销量达49202辆,同比增长率为1.8倍。而这个数字还在继续爆发式增长。
“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年销量将达到汽车市场需求总量的20%,自主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达到80%以上。”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十年发展路线图的绘就,发展新能源车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
对于公众一直担忧的充电桩建设不足问题,9月发布的《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大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和标准规范并拓阔多元融资渠道。值得注意的是,政府鼓励社会融资及设立融资担保基金的方式,促进充电设施基础建设,进一步拓展了融资渠道和参与主体。目前来看,政府以及民营资本、汽车企业等均有资金注入充电桩业务。
目前,北京、上海、武汉、西安、广州、江苏等地都在限行政策执行期间对新能源汽车采取豁免;在上牌方面,深圳由于“可同时拥有普通小客车和新能源车”,成为政策给力的城市,与此同时,上海、西安、天津、杭州等地则可以直接上牌。
正因如此,从“十三五”开始,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将由起步阶段进入加速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将大致呈现以下七大发展趋势。一、政府主导让位于市场主导。二、新能源汽车技术将发生重大突破。三、政府支持新能源汽车的重点将放在社会公共政策上。四、企业竞争格局在变化中稳定。五、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六、动力电池行业将迈上新台阶,出现具有竞争能力的企业。七、汽车分享将在电动汽车上实现。
也有业内专家指出,我国汽车行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领域,“九龙治水”的多头管理确实是存在的,部门之间的利益争夺、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带来的低效率和混乱,都不利于行业的自主创新和技术发展。私下以为,政府对于汽车行业的支持,在研发设计的前端投入比较低,但是在市场销售的后端比较高,这种“前低后高”会造成非常大的滞后效应,这是我们技术发展跟不上市场销量增长的主要内因。
总之,新能源汽车的普及只是时间问题,随着能源问题的日益严重,石油价格的不断上涨,从环保和经济实用性上看,今后的新能源汽车将是好的替代品,无论现在存在什么样的瓶颈,趋势不可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