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总统奥朗德在今年9月联合国大会上一次辩论上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错失良机的教训。11月14日,法国外长法比尤斯在维也纳宣布,定于本月底召开的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将如期举行。
奥朗德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促成此次气候大会能够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而积极奔走,大打“气候外交”牌。还有半个月的时间,世界多国元首就将要聚首巴黎参与这个“气候盛事”,恰逢这个关键时刻,巴黎却发生了特大恐袭案件,震惊世界,造成人心惶惶。虽然根据法国外交方面消息,巴黎气候大会将会如期举行,然而众多元首聚集之际发生了此类恐袭事件,这两件事情的“碰撞”也引发了不少的疑问和猜想。
当地时间11月11日,美国国务卿克里表示,巴黎气候谈判不会达成一项从法律上要求各国减排的“条约”,这暴露出社会对于如何执行协议的分歧。“这肯定不会是一个条约……他们不会是在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减排目标——类似‘京都议定书’。”克里说。美国是否会放巴黎气候大会的鸽子?这也是社会颇为关注的话题。
2006年以来中国成为世界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占总排放量25%至29%,于美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CCNUCC)的确立的多方谈判方面,中国也起到关键作用。
在中国已经做出了如此姿态,表示中国继续努力解决气候变暖的问题。绿色和平组织指出,“外交领域行动起来令人受到鼓舞。近年来,中国减少煤炭消费量、坚持开发可再生能源,站在气候问题的前线。”
之前中法领导人会谈聚焦应对气候变化,为推动巴黎气候大会取得积极成果提供了政治动力,也明确了低碳发展的路径,如逐步转向清洁能源、加大清洁技术投资力度、每五年提供减排信息等。声明指出,双方支持每五年全面盘点实现经议定长期目标的总体进展。盘点的结果将为缔约方提供相关信息,供其以国家自主决定的方式定期加强行动。
日前发生在巴黎的袭击时间会对本届巴黎气候大会产生什么样的后续影响,此次会议是否会重蹈哥本哈根会议的覆辙,以及气候谈判的僵局能否打破,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以上就是今天的环保视野,感谢您的阅读。东西南北,精彩放送,更多资讯我们明天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