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十条”出台在即 土壤修复重在治理而非万亿投入
“土十条”是“大治理”不是要投入几万亿
从水十条开始,赞美水、气、土大治理的词,多的是多少万亿市场,什么5.3万亿、17万亿、35万亿......越说越大,针对社会上流传的“‘土十条’可以带动国家和社会几万亿元投资”的说法,陈吉宁作出了有针对性的解释。
他说,“土十条”治理土壤污染,是个“大治理”过程,不是要投入几万亿元。我们强调的是风险管控,要管控土壤污染风险,通过改变土地使用方式,而不是简单依靠巨大的资金投入,对污染的土壤要加强监测监控,不让污染继续发展。
对于陈吉宁就治土市场提出大治理不是几万亿,而是大过程的观点,受到了众多人的称赞,被称之为土壤治理真经。有人用六字夸赞此举,是:懂土、惜钱、真干。
懂土:从目标评估措施,不要为治而治。因为农田污染,可以更换土地作物避免食物链危害;可以通过提高有机质含量,从提高土壤质量入手減缓食物链危害;即使可能成为水污染源的工业重污染区,也应从除源、防淋溶、断径流等方面综合治理,以控制污染,是个综合管控风险的过程。所以他强调治土是个大治理过程,重点强调风险管控,要管控土壤污染风险,通过改变土地利用方式,而不是简单依靠巨大的资金投入,对污染的土壤要加强监测监控,不让污染继续发展。这个定位,与世界各国多年形成的治土方略一致。
惜钱:惜钱代表一种情结,珍惜人民的钱,要让钱能生钱,让环保在变废为宝、在青山绿水中挣钱,从不是几万亿的治理投入中,我们能看到更大的钱景,因为习提出长江不搞大开发,实际是不搞大投资为表现的大开发,强调“以生态为基点的五位一体开发活动”。两相对照,中国治土大行动进入国家绿色发展快行道的前景更为清晰。
真干:花较少的钱,取得更大效益,但这需要埋头实干。所以陈吉宁说:“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不是政策制定得越严厉越好,也不是标准制定得越高就越好,而是制定政策、标准在实际中能够确实执行,可以落实。是‘落在实处的严格’,而不是政策、标准停留在纸面上。”
2016年“土十条”将全面实施
面对污染形势严峻的土壤问题,何时出台《土十条》一直是业界关注的焦点之一。
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表示,相比于大气和水,《土十条》实施仍有难度,比如土壤污染家底不是很清楚,土壤治理的商业模式不明晰,很多污染都找不到主要责任者,还有就是投资需求比较大,大量的治理投资资金怎么获得,会不会影响《大气十条》、《水十条》的实施等。
实际上,此前已有专家表示,在2015年底,《土十条》内容已基本编制完成,未能及时出台可能是担心影响《大气十条》和《水十条》的实施效果。
骆建华认为,需要进一步详查,包括规范性、密度、样品采集方式等需要更加完善,才能够较准确地掌握真实的土壤质量信息,服务于《土十条》的实施。
2014年4月,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其中耕地污染为严重,点位超标率为19.4%,耕地污染面积达1.5万亿亩。
针对我国土壤现状,陈吉宁表示,2016年将启动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详查,继续组织实施污染土壤治理与修复试点项目,建立规范的污染场地联合监管机制。
同时环保部门在“十三五”时期将完成“土十条”编制并组织实施,加强土壤环境监测监管,实施农用地分级管理和建设用地分类管理,开展土壤污染污染治理与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