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然性因素日渐凸显 生活垃圾处理经济效益分析
一、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效益的必然性
生活垃圾处理的方式很多,纵观国内外主要有填埋、堆肥、焚烧、热解、生化、填海、堆山造景和综合利用等,各城市根据垃圾成分、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和传统习惯等选择垃圾处理方式。各城市虽然采取的处理的方式不同,但终都会向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方向发展,并首先以无害化为基本的终目标。垃圾无害化处理需要巨额资金,随着城市人口和垃圾量的猛增,垃圾处理费用呈几何数目增加,其经济效益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一)城市生活垃圾总量逐年增多。
根据发达国家和香港等亚洲城市经验,人均垃圾产量在某阶段以前逐步上升,到这一阶段逐渐稳定并稍有下降的趋势,大产量可控制在人均每天1.4公斤以下。据统计资料显示,1998年广州市总人口694.3万,人均日产垃圾0.73公斤,日产生活垃圾4584吨;2008年广州市总人口过1000万(含流动人口),人均日产垃圾0.95公斤,日产生活垃圾达9776吨。目前广州市生活垃圾仍处于增长期,有关资料以2010年为基准年,预测2020年广州市人均垃圾日产量将递增至1.40公斤后基本保持不变,日产生活垃圾总量将增加到18280吨。
(二)垃圾处理费用逐年增大。
造成垃圾处理费用大幅度上升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垃圾处理标准规范化,由原来的简单处理提高到无害化处理。近年来,各城市都加强垃圾的管理和处置、处理,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逐年提高,垃圾无害化处理无论是卫生填埋还是焚烧等方式都耗资巨大。二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产量逐年增大,达到稳定状态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垃圾总产量增加促使垃圾处理费用不断随之上升。三是现有的垃圾处理设施超负荷运转,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垃圾处理需要,日常维护费用增大。
(三)大型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
由于建立稳定的堆肥市场较困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主要采取填埋和焚烧两种方式,建设垃圾卫生填埋场和焚烧发电厂耗资巨大,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基础薄弱,历史欠帐多。要满足城市未来生活垃圾处理的需要,各城市还需要筹措巨额资金,抓紧兴建大型垃圾处理设施项目。通过大型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使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事业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四)垃圾填埋场封场后的维护成本高。
垃圾填埋场填满封场后二十年内,填埋后的垃圾产生的大量污水和沼气仍不安全并污染环境,需要收集处理。目前全国有超过5000座非正规的填埋场和卫生填埋场,已有大量的填埋场填满封场,每个场每年都需要安排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