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为环保项目借入的资金大幅增加,推动新兴市场发行者对所谓“绿色”债券市场的利用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2016年迄今,范围绿色债券——所募资金必须用于获批项目——的发行量达到210亿美元,使得该市场注定会刷新2015年360亿美元的发行量纪录。
但据公开资料,截至目前,新兴市场绿色债券发行量已达100亿美元,超过了其2015年全年发行量。周二,印度同心银行发行了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意味着此类债券发行量几乎与苹果等总部位于发达国家的公司发行的110亿美元规模相当。
中资银行在利用绿色债券市场过程中一马当先。浦发银行今年已通过两次发行融资50亿美元。此外,兴业银行发债融资15亿美元,青岛银行3月发债融资6亿美元。
“对于亚洲的许多发行企业而言,很难为那么多募资所得找到合适用途,这是银行加大发债量的原因之一,它们可以把募到的资金投入到多个项目,”业界资深人士如是介绍说。
绿色融资“三级跳”
另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估计,中国绿色产业的年投资需求在2万亿以上,而财政资源只能满足10%至15%的绿色投资需求,融资缺口达1.7万亿元以上。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方案称,要推广绿色信贷,研究银行和企业发行绿色债券。
在方案提到的各种融资方式中,绿色信贷发展得较早。根据《2014年度中国银行业社会责任报告》,截至2014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7.59万亿元。其中,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达6.01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9.33%。
但“过去绿色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主要依靠绿色信贷。现在绿色信贷占到所有贷款的比重在9%左右,未来这个比重还会再上升。”央行经济学家马骏此前指出,“但仅仅依靠绿色信贷的融资渠道还不够,还需要发展资本市场绿色项目融资功能。”
而从现有绿色融资来看,绿色债券的占比尚小。但马骏表示,绿色债券有望成为绿色融资的重要渠道。马骏预计,2016年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望实现3000亿。
马骏进而指出,除了绿色债券,目前正在推进的绿色金融工作还有绿色信贷贴息和担保试点、设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编制绿色股票指数、推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及环境保险等。
“贴标”绿债驶入快车道
此外,不仅“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2016年G20会议也新增了绿色金融议题,绿色金融的潮流不可阻挡。若将央行2015年12月发布的第39号公告视为我国绿色债券市场一个标志性起点的话,那么仅3个多月,在各方推动下,我国“贴标”绿色债券已逐步驶入快车道。
3月29日,浦发银行披露了今年第二期绿色金融债的发行情况,5年期的“16浦发绿色金融债02”终票面利率为3.20%,与可比政策性金融债的利差仅为17个基点左右。至此,国内已发绿色金融债规模已达490亿。
这一数字有望在今年继续增长。不仅如此,绿色金融债的发债门槛也要比普通金融债要低。根据《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券发行管理办法》,商业银行发行普通金融债券要满足近3年连续盈利的要求,但绿色金融债只要求近1年盈利。
央行金融市场司债券发行管理处相关人士指出,未来开发性银行、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都将是绿色金融债的发行主力。此外,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将是绿色金融债的潜在发行主体。
不过,在市场扩容的同时,绿色债券相关制度仍需进一步完善,市场人士也呼吁绿色债券认证机构准入标准尽快出台。而为培育市场,目前对于绿色债券募投项目够不够“绿”等认证,债券主导部门均未给出强制要求或名单,而是鼓励发行人引入独立机构对绿债进行评估和认证。
创新品种助力绿色发展
值此背景,2016年3月,某风电投资有限公司注册发行了国内首单绿色债务融资工具,为企业绿色直接债务融资开辟了新渠道。
早在2015年,央行发布39号文,引导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2016年1月,首单100亿元绿色金融债落地。随后,企业也开始谋求通过绿色债券这一创新品种为绿色项目融资。
一直以来,债市在支持绿色项目建设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银行间市场发挥自身融资效率高、期限灵活、成本低的优势,为地方企业绿色项目引来了资金活水。
为推动当地水利事业发展,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自2013年进入银行间市场融资以来,累计发行了3期40亿元中票,用于水利枢纽工程建设、防洪大堤建设、污水净化与取水输水设施建设。其近一期发行的中期票据募集资金中,将近70%投向了水利建设,其中占比大的浯溪口水利工程是国家172项节水供水重大工程之一。
“项目建成后与市区堤防工程联合运行,可使景德镇市防洪能力提高到50年一遇、解决当地供水要求,还可为当地提供清洁电力,促进‘瓷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江西省水利投资集团负责人表示。
业内人士认为,从支持绿色项目建设,到推出专门的绿色债券,未来债市将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本文综合中国经济网、金融时报、21世纪经济报道、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