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能具有清洁、安全、便捷等优势,实施电能替代对于促进我国能源清洁化发展,减少大气污染有重大意义。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8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电能替代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提出,2020年前,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电能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总量约1.3亿吨标煤,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约1.5%,促进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达到约27%,形成节能环保、便捷、技术可行、广泛应用的新型电力消费市场。此外,《意见》还明确,将在北方居民采暖、生产制造、交通运输、电力供应与消费4个重点领域推进电能替代。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指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大量散烧煤、燃油消费是造成严重雾霾的主要因素之一。实施电能替代对推动能源消费革命、落实国家能源战略、促进能源清洁化发展意义重大。电能替代的电量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部分超低排放煤电机组。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指出,电能替代不能一替了之,而要充分利用水电、风电、太阳能等清洁能源,达到更好环保效果。如果使用煤电,等于间接使用煤炭,不利于环保。
当前,“弃水、弃风、弃光”的“三弃”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我国清洁能源行业发展的“拦路虎”:我国2015年我国弃风电量达339亿千瓦时,弃风率为15.48%;西北四省弃光电量46.53亿千瓦时,弃光率为17.08%;四川及云南省弃水达257亿千瓦时,占两省水电总发电量的5.73%。
从目前来看,造成“三弃”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电力过剩。截至2016年4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容量15.0亿千瓦,同比增长11.9%,而同期全社会用电量仅同比增长2.9%,远低于发电装机增速;同期风电、光电、火电利用小时数均持续下降。
“当前经济下行导致的用电量下滑,使得那些用电本来就少的地区,消纳新能源的能力更差。同时,在政策制定中,也无法避免夹杂着政府对火电等去产能时不得不考虑的就业、经济性等多重问题的考量。在各种因素综合之下,解决弃风弃光问题也变得十分困难”。一位不愿意具名的风电业内人士表示。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将通过推进电能替代,实现能源终端消费环节替代散烧煤、燃油消费约1.3亿吨标煤,带动电煤占煤炭消费比重提高约1.9%,带动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提高约1.5%,促进电能消费比重达到约27%。预计可新增电量消费约4500亿千瓦时,减排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约30万吨、210万吨、70万吨。
未来电能替代的电量将主要来自可再生能源发电,以及部分超低排放煤电机组,因此电能替代有望缓解弃风弃光弃水的压力,并提升利用小时数。由于发改委3月28日印发了《可再生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管理办法》,从政策上加强了可再生能源“计划电”的消纳,本次《意见》从清洁能源“市场电”入手,进一步解决“三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