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0大疑问解答彻底读懂垃圾强制分类
一、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的背景?
主题词:中央要求
一是近些年我国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增长迅速,许多地区饱受“垃圾围城”困扰,环境隐患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
二是自2000年6月试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以来,尽管积累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总体成效不能令人满意,与政府、公众、媒体等要求尚有较大差距。
三是实施垃圾强制分类,可以有效减少垃圾的清运量和终处理量,减轻末端处理压力;可以有效回收利用垃圾中的重要资源,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可以培养全社会资源环境意识,不断提升中华民族整体文明素质。
四是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对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的指导思想?
主题词:提高水平
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建设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和分类处理设施,推进城镇环卫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的有效衔接与融合,完善激励和约束政策,强化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分类水平,为建设美丽中国打下坚实基础。
三、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的基本原则?
主题词:鼓励+强制
鼓励为主,强制为辅。生活垃圾分类涉及千家万户,直接关系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对城镇居民个人应以鼓励为主,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并逐步形成主动分类的生活习惯。对城镇范围内责任主体明确的公共机构和企业,应强制其进行垃圾分类。
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我国各地区气候特征、发展水平、生活习惯不同,导致垃圾成分差异显著,应结合各地实际,合理划定垃圾分类范畴、品种、要求、方法、收运方式,统一规划、分类施策,先易后难、稳步推进。
创新发展,完善机制。引入市场机制,提高垃圾分类效率水平。加强技术创新,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垃圾收运系统平台与线下物流实体相结合。建立健全垃圾分类法律法规标准,完善有利于垃圾分类的激励和约束政策。
协同推进,有效衔接。构建与垃圾分类配套的收运体系,推动垃圾收运系统与再生资源回收系统有效衔接,建立健全非工业源有毒有害垃圾收运处置系统。建设和完善物流中转设施和垃圾终端处置设施,形成统一完整、协同的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化利用和终端处置的全过程管理系统。
四、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的目标?
主题词:90%,35%
2020年: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得到有效分类,垃圾分类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度体系基本建立,生活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和产业化体系基本形成,初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公众基本接受的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典型模式。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的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含再生资源回收、分类收集并实施资源化利用的厨余等易腐有机垃圾)。
2030年:生活垃圾分类得到全社会的普遍认可和积极参与,差异化的垃圾分类模式在全国所有城镇得到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水平明显提高。
五、实施垃圾强制分类的范围?
主题词:大城市
2020年底前,在以下范围先行实施垃圾强制分类:
1、直辖市。
2、省会城市。
3、计划单列市。
4、列入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确定的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区)名单(建办城[2015]19号)中的其他城市。
同时,鼓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本地区卫生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市、旅游城市等开展垃圾强制分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