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PPP风险识别 助力垃圾焚烧发电有效运营
垃圾焚烧发电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处理城市固态垃圾的方式,因此,在许多国家被广泛的使用。例如,日本约有80%的城市固态垃圾(MSW)是被焚烧用以发电的;而在丹麦,焚烧发电已成为官方指定的方法。垃圾焚烧厂可使原本的城市固态垃圾体积缩小90%—95%,用以直接产生电力和热量。在我国,许多垃圾焚烧发电厂已建立,并且颁布了一系列的中央法令和政策,以管理城市固态垃圾的处理,促使将其作为一种新能源来使用,并有效地保护环境。
PPP模式的风险研究
PPP模式
目前,许多垃圾焚烧发电厂是通过PPP模式在我国运作的。这种模式能够有效吸纳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同时,还能提高此类项目的建设效率。由于PPP模式能够利用社会资本更早地获得政府需要的提供给民众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被许多发展中国家政府所广泛推广。通常,PPP项目具有巨大的建设成本和较长时间的特许经营期的特点,同时,也存在固有的一系列风险和不确定因素。在政府与私人部门之间,是否能够准确地识别并分配风险,成为PPP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PPP模式在我国发展的现状
垃圾焚烧发电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其中包括初始的建设资金和运营、维护资金。这对我国各级地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此,通过PPP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截至到2008年,我国已有70%的垃圾焚烧厂项目是通过PPP模式发展起来的。此类项目主要的现金流入包括,政府部门的补贴和通过电力购买协议将焚烧发电卖给电网。现行许多法令和政策也都是鼓励私人部门参与垃圾焚烧厂建设项目,对此,政府还会给予一定的补贴。然而,时至今日,这些法令和政策通常已有所变化,在一些地方政府看来已不再适用。因此,许多的风险就暴露了出来,如合同变更风险、决策风险、民众反对风险等。
研究总体框架与风险识别
通过对相关项目的统计分析,共有10个关键风险被识别,即政府决策风险、政府信用风险、法律和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合同变更风险、环境风险、民众反对风险、MSW供给风险、支付风险、收入风险。(详见下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