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围村”步步紧逼 标本兼治护航美丽乡村
拔出农村“垃圾山”刻不容缓
当一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感受到交通的拥堵、住房的紧张、物价的高昂以及就业的困难后,怀念儿时那个充满美好回忆的乡村时,却忽然发现曾经的美好已然回不去了。近年来,随着一些地方发展进程的加快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昔日山清水秀的农村已风采不再,生活垃圾正包围着村庄,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媒体报道的一些地区农村“垃圾山”、“垃圾坝”、垃圾乱堆问题,其实在很多基层农村普遍存在,“垃圾不能及时合理处理”一直是困扰农村人居建设的一个问题。
农村垃圾围村危害多,不仅造成农村环境、土地、水源等污染,更限制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拉低了农民的幸福指数,与美丽乡村建设宗旨更是背道而驰。因此,治理农村垃圾乱象刻不容缓。
农村垃圾治理,政策在行动
2015年初,“农村垃圾治理”写入中央1号文件,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提出,要“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坚持城乡环境治理并重,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统筹农村饮水安全、改水改厕、垃圾处理……”2015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十部门联合发布的《全面推进农村垃圾治理的指导意见》,是十部门次以联合发文形式推动农村垃圾治理工作的开展。
2016年3月,环保部部长陈吉宁指出,我国的环境污染正在进行一场“上山下乡”,即工业污染正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如一些城市将生活垃圾、建筑垃圾运至城郊乡村地区,使得很多农村成了城市的“垃圾处理场”,以往的“垃圾围城”变成了“垃圾围村”。
显然,政府一直在致力于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一个可见的事实是,大力整治下,农村生活垃圾问题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农村生活垃圾问题还没有彻底根除,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还要继续。
垃圾围村需“标本兼治”
那么,治理农村垃圾山,应当如何才能快速有效?
先要治“标”。“标”即是硬件。首先,农村要合理设置垃圾池,垃圾桶位置,其数量以及规格一定要因地制宜,根据本村实际情况进行制定。其次,就是垃圾清理时间要能保证垃圾池垃圾桶不能满溢。定时定点勤清理,保证满足农民日常垃圾倾倒空间。后,要就近建立垃圾处理站,让垃圾合理处理循环。不但保证了“勤清理”的运行,还能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
还要治“本”。“本”既是软件。首先,村级垃圾管理人员要安排到位,不但要保证垃圾的定时清理,还要监督村民,对那些乱堆放垃圾的村民进行及时制止。其次,制定监管制度,确保相关工作人员对垃圾按时按要求及时清理转运至垃圾处理站,对失职人员要给予惩处。后,要追责到位,相关部门及领导要时刻关注,确保长效机制正常运行,对出现垃圾乱堆乱放问题的农村要及时发现及时追责。让相关部门及人员时刻警醒,不能有半点懒政之心。
后,美丽乡村的打造,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只有都担起责任,山清水秀的农村才不会只留在回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