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6月30号本来是一个很普通的年中分界线,但2016年的6月30号,对光伏行业来讲,似乎并不普通。
2016年6月30日是一个降电价节点。按照规定,2016年以前备案纳入年度规模管理的光伏发电项目,如果未能于2016年6月30日前完成并网发电,将执行新的电价标准。这意味着,Ⅰ类、Ⅱ类和Ⅲ类资源区的光伏电站度电补贴将分别下降0.1元、0.07元和0.02元。业内对此政策统称为“630”政策。
业内人士分析称,受降价补贴政策的影响,无疑将倒逼光伏企业更加关注度电成本,产品的推广应用成为今年行业发展的重点,而且技术路线更加多元化。随着2015年国家光伏“”计划的推出,已经提前将“组件”推向到业内的关注“焦点”。
据公开资料,光伏“”计划是国家能源局2015年推出的一项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光伏扶持专项计划,希望通过该计划可以引导国内光伏制造业从追求规模扩张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从而实现从高补贴政策依赖模式向低补贴竞争力提高模式的转变。
“”倒逼效应显现
事实上,光伏“”计划推出后,一度引起行业内的质疑。部分企业认为,“”只是示范,指标只有年装机计划的十分之一左右,企业即便没有能力去参与示范基地建设,照样可以有足够的市场空间。还有一部分企业认为,只要企业有一部分产能达到“”要求,能够参与示范基地的建设,实现专项供应即可,无需大惊小怪,盲目投入。
但“”计划推出一年来,技术的产品普及与推广迅速加快,17%及以上转换效率的组件产品市场份额在大同一期项目中占六到七成,并且规模化应用带动产品日趋经济化,“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光伏全行业开始向、先进技术看齐。此前观望、质疑者意识到该改变了,以往以价廉制胜的多晶企业,投入资金开发黑硅技术、PERC技术用以提升转换效率。“国家实施‘’计划的目的是为了鼓励企业采用先进技术生产先进产品”,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梁志鹏说。
“提高转换效率、降低度电成本是光伏实现进一步发展的关键,‘’计划从制造水平、应用水平、标准及测试等方面促进行业整体水平提升,其设置的产品技术指标将不断催生创新活力,将光伏产业引向高质、发展”,业界资深人士王英歌指出,“过去几年,低效产品难以退出市场,组件主流功率每年似乎惯性提高一档,在‘’计划的刺激下,未来3—5年,组件功率提高速度更快,企业之间的竞争过度为以转换效率为核心的良性竞争”。
“”技术产品将批量应用
相比多晶硅组件光电转换效率和单晶硅组件光电转换效率分别不低于15.5%和16%,年内衰减分别不高于2.5%和3%,之后每年衰减均不能高于0.7%,项目全生命周期内衰减都不能高于20%”的准入标准,冬奥会光伏廊道、煤沉陷区等8个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建设对于设备的要求更高,要全面执行国家能源局、工信部、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发挥市场作用促进光伏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意见》“”计划技术标准,多晶硅电池组件和单晶硅电池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不低于16.5%和17%。
对于逆变器而言,示范基地逆变器的高转换效率不低于99%;逆变器的中国效率不低于98.1%;集中式逆变器启动电压不高于480伏。组串式逆变器启动电压不高于200伏;逆变器的高输入电压不低于1000伏。
示范基地光伏电站首年系统效率不低于81%。当年太阳总辐射量不低于5464兆焦/平方米时,100兆瓦容量光伏电站年发电量(关口上网电量)不少于15000万千瓦时,太阳能辐射量及电站装机容量不同时,按比例类推。光伏电站系统效率的考核由信息管理系统所采集的数据进行检验。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乏力、光伏企业融资困难、发电补贴与系统成本、装机容量联动机制亟待健全等。”光伏资深人士常志祥分析指出,全行业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布局,一是科学制定光伏发电目标,引导部门协同合作;二是加强行业协会力量,制定和完善光伏产品标准;三是引导产业兼并重组,制止行业恶性竞争;四是加强银企对话沟通,提高金融支持力度;五是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推动分布式光伏发电发展。
自主技术“点亮”世界
而在确立规模优势后,中国光伏产业正向技术高地继续“攻坚”。2016年6月13日,国家能源局下发通知,下达2016年全国新增光伏电站建设规模1810万千瓦。其中,光伏领跑技术基地规模550万千瓦。“历年装机指标都没有将产品放到如此重要的位置。”业内人士介绍说,此次计划下达,意味着我国光伏产业正从以往一味追求装机规模,转而更加注重产品质量。
进入“十二五”以来,我国光伏产业飞跃式成长为大的光伏发电市场,但急剧增长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如产业整体技术升级缓慢、先进技术产品难以进入市场、光伏电站质量存在隐忧等。为此,2015年6月,工信部等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先进光伏技术产品应用和产业升级的意见》,提出应提高光伏产品市场准入标准,支持先进技术产品扩大市场,全面实施“”计划。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王勃华表示,“”计划自发布以来,与工信部《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紧密结合,引导行业从同质化竞争向注重产品转变,对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起到了作用。
通过市场积累和主动转型,目前行业前10位的一线企业能满足“”计划的产能比例从20%至50%不等。而经过自主研发创新的努力,我国光伏多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单晶硅电池平均转换效率以及汉能薄膜发电技术均已达到水平。随着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涌现,中国光伏产业前景必将风光无限。
(参考资料:财经国家周刊、经济日报、新华网、中电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