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高原湖泊,滇池自上世纪60年代后水质下降,从高原明珠一度成为云南昆明的一块伤疤。
2015年7月,来自北京的昆明市委书记程连元刚履新职,就把滇池治理纳入“一把手”工程。程连元认为:“昆明今后要严格控制滇池周边人口和不同产业的发展,下决心把过去一部分城市功能进行有计划的疏解。通过科学治理,严格城市管理以及全民治理,降低社会发展对滇池的污染,提升滇池的承载能力。滇池既是城市大的资源,也是一种约束,如今必须考虑离水而居。”
滇池清,昆明兴。自此,为让滇池成为名副其实的昆明“会客厅”,昆明全市多管齐下,全力推进滇池水污染防治及草海治理各项工作。
外海已清淤50万立方米
来自日前昆明市相关部门的公开消息称,截至7月底,2016年滇池外海主要入湖河口及重点区域底泥疏浚工程已完成50万立方米清淤工作。
每年都有大量泥沙随着水流进入滇池,滇池内淤泥以每年两厘米的速度上涨,到上世纪末,滇池中的污泥已达8000万立方米至1.2亿立方米左右。17年前,昆明市委、市政府在滇池草海和外海底泥淤积严重的区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底泥疏浚,削减内源污染负荷。
2009年5月,滇池污染底泥疏挖及处置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工程疏浚水域面积共422.80万平方米,疏浚总工程量340.24万立方米。当时,淤泥堆放采用了先进的“土工管袋”围堰技术。所谓“土工管袋”,就是淤泥疏浚到管袋后,里面所含的水会自行渗漏,待淤泥板结后便可形成坚固的坝体。
同时,该工程还采用了环保疏挖技术。湖泊淤泥由上到下通常由污染层、过渡层和正常湖泊沉积物层共3层组成。为尽量保护湖底过渡层和正常层,不破坏水底植物生长的环境,滇池淤泥疏浚中采用了先进的环保疏挖法,从荷兰引进4艘环保型绞吸式挖泥船,利用卫星定位仪,准确定位疏挖的深度和面积,疏浚的超挖深度不会超过污染层下15厘米。
如今,滇池生态清淤工程现已成为一项推进滇池治理的常态化工作。先后三期的疏浚工程,一共从滇池里挖出1517万立方米污泥。通过开展滇池淤泥疏浚工程,滇池水质营养状态逐年减轻,水体透明度指数明显上升,主要污染物平均值均明显下降。2016年以来,昆明市继续实施滇池外海主要入湖河口及重点区域底泥疏浚工程。主要针对滇池外海污染较为严重的北部区域进行清淤,淤泥由管道输送到西山区大咀子处置场采用机械脱水后,运至海口街道办事处小黑荞存泥场进行堆储处置。截至7月底,共清淤约50万立方米。
20年投501.6亿元
然而,据7月云南省公布的考核结果通报,“十二五”期间,云南的九大高原湖泊总体规划投资过大,一共达到128.85亿元,是“十一五”的2.6倍,但终到位资金仅83.18亿元,资金到位率为64.5%。通报认为,部分湖泊规划目标过高、规划投资过大,终导致项目实际完成内容及投资缩水较大。此外,资金渠道单一、到位率低,导致九湖水污染综合防治项目建设进展缓慢;“等靠要”思想也导致规划项目完成率不高。
通报还指出,九大高原湖泊的水环境形势依然严峻,除抚仙湖、泸沽湖、洱海之外,阳宗海、程海、星云湖、杞麓湖、异龙湖的湖体水质与规划水质目标仍差距较大;33个入湖河道考核断面中仍有一半以上水质为劣Ⅴ类。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连年干旱影响,不少湖泊水位低于法定正常水位,导致湖面面积减小、湖滨带生态受到破坏,自净能力减弱。并且,连续干旱对湖泊水位、水质的影响,未来还将在一定时期内存在。九湖攸关云南生态环境,虽然流域面积只占该省2.1%,但是人口比重却达11%,并且集中该省70%以上的大中型企业,每年创造该省三分之一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也是云南主要城市聚集区。
目前,云南已启动新一轮九湖保护治理,2016年计划将投资41亿元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其中滇池将投资20.2亿元。值得注意的是,前述通报并未涵盖滇池具体投资和治理情况,滇池流域规划执行情况纳入国家考核,须由环境保护部公布考核结果。公开资料显示,“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累计完成投资289.79亿元,占规划批复投资82.1%;“九五”至“十二五”期间,滇池治理共投资达501.6亿元。
新公布的消息还透露,滇池所在的昆明,作为“治滇”主力,该市今年计划实施88个滇池治理项目,预计将完成投资10.3亿元,力争到2020年滇池水质的主要指标达Ⅳ类水标准。“力争到2020年,以九大高原湖泊为重点的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云南省长陈豪在年初说。
“十三五”明确七大任务
值此上述背景,“十三五”期间滇池怎么治理,将实施哪些项目,水质要达几类标准?成了业界关注的焦点。这不,将于8月底听证的《滇池流域水环境保护治理“十三五”规划(听证稿)》(以下简称《规划(听证稿)》)给出了明确答复。
据《规划(听证稿)》,滇池“十三五”保护治理规划确定了七个主要任务。控制昆明主城规模,到2020年,流域城市常住人口规模控制在430万。在主城区结合城市更新改造,有序推进人口转移、功能疏解;在呈贡片区优化生产生活布局,发展新型城市社区,提升科教研发、交通枢纽、信息服务等核心功能;在晋宁片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文化旅游、康体养生等产业。在滇池分级保护范围划定方案基础上,明确滇池流域生态保护红线,作为流域空间开发底线,制定生态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体系。
城镇污水垃圾处理系统建设方面,“十三五”期间,流域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25万立方米/日,其中,主城区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1万立方米/日;增加再生水处理能力8.5万立方米/日,再生水管网114千米;新增污泥处理能力750吨/日;改造老旧管网100千米,改造35座老旧泵站,提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
此外,结合国家“水十条”和《云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及昆明市对滇池流域的水质考核要求,共划分为35个控制单元(37个控制断面),其中5个控制单元为国家优先控制单元,12个控制单元为国家一般控制单元(共17个国控单元),其余18个为市级控制单元。而在对35个控制单元汇水区特点、环境问题诊断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归并相似单元,将35个控制单元并为草海陆域汇水区、外海北岸主城区、外海东岸呈贡新区、外海南岸晋宁县区、外海西岸散流区、草海湖体控制区、外海湖体控制区7个控制区,逐一识别主要环境问题,提出防治措施。
(参考资料:21世纪经济报道、云南日报、人民日报、云南信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