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我国开始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以来,中央相继出台财政补贴、税收、基础设施奖励、政府采购等多项支持政策,涵盖了研发、生产、消费、运行等各个环节,形成了一整套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据了解,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车时,按照续航里程不同,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双重补贴。以北京市为例,目前双重补贴的比例为1:1。如果消费者购买续航里程200公里的车型,将享受合计9万元的补贴,使该车的售价降低40%左右,而该补贴将由国家和北京市财政部分补贴给车企。
不得不说这天价补助金极大推动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产销量从2009年以前的不足500辆到2015年达到了35万辆。2016年以来,继续保持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
与此同时,高额补贴也促使汽车企业为追求利益大化而走“捷径”。面对高额补贴,车企开始想尽办法套取补贴。今年初,车企一系列“骗补”消息不断曝出,也使现行的新能源车补贴政策被推至风口浪尖,随后国务院牵头开展新能源车“骗补”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套取补贴扶助资金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车辆未达到推广标准甚至未生产,违规取得牌照骗取补贴;二是车辆符合规定,但卖给关联企业而非终端用户,未达到补贴条件提前谋取补贴;三是车辆卖给终端用户,但在获取补贴后大量闲置,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浪费。
除了骗补,新能源汽车推广还存在其他问题。目前列入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目录里的车型共3411款,但产量达到1000辆以上的未超过100个。其中,227个乘用车车型中,产量在1000辆以上的只有43个。由此可见,新能源汽车产业出现了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投资。
现有的财政补贴额度过大,每个新能源汽车企业都想拿到巨额补贴资金。为了拿到补贴资金,企业改由按补贴的标准组织生产,按照补贴标准“拼制”新能源汽车。结果虽然新能源汽车达到补贴标准,但综合性能尤其是安全质量大打折扣,增加了安全隐患。安全隐患增高和安全事故增加,对全国的能源汽车应用推广可能造成毁灭性打击。由此可见,现行的补贴政策并不利于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创新和提高竞争力。那么,我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新能源汽车?如何制定政策才能大限度的利用资源呢?
一是把握真需求和真市场。发展新能源汽车,政府有几个目的:一是解决日益严重的城市空气污染问题,特别是尾气污染;二是作为石油资源比较匮乏,煤和水电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希望降低石油消耗;三是加快我国汽车产业发展,让我国汽车产品像其他我国制造产品一样,占领市场,带动我国经济。这是新能源汽车的真需求。所以,补贴也要围绕着这个需求来做。
二是政策引导的方向。汽车是一个技术难度很高,产业链很长,成熟度很高的产业,安全性又事关生命安全,所以政策引导应该有门槛,剔除实力不足的投机企业。同时注意扶持有一定规模的企业,消除地方保护。
针对现状,国家政府开始有所行动。根据财政部官员透露,对新能源汽车的财政补贴政策近期将有所调整,调整的方向是从普惠制向促进技术创新转变。而除了补贴政策变化,有关新能源汽车的另外两项新规也在征求意见,一项是国家发改委的《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另一项是工信部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相信在新政策的引导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能够摆脱补贴“依赖症”,转向技术创新,走上全新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