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两市逾2900家上市公司中报披露的结束,曾在上半年行情表现火爆的影视、房地产和新能源三个行业的有关上市公司业绩,也终呈现在市场与投资者面前。“上半年新能源汽车板块是当之无愧的牛市行情,不仅板块整体表现抢眼,且诞生了数只大牛股。”9月1日,深圳一家券商交运设备行业研究员介绍说。
随着2016年中报的出炉,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的上市公司均交出了各自的半年成绩单。公开资料显示,从上游的电池材料、矿产,到中游的电机电控设备,再到下游的整车企业,业绩同比均有大幅增长。而在业绩增长的原因中,上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速进一步加快被屡次提及。中国汽车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共生产17.7万辆,销售17.0万辆,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5.0%和126.9%
然而,在一系列靓丽的数据背后也不乏隐忧。业界资深人士张学认为,由于上半年严查骗补,2015年下半年的补贴至今未发放。整车企业直接承受资金压力,并逐渐向产业链上游转移,行业的应收账款也增长显著。迫于资金压力,部分整车企业在7、8月份已经开始观望。
爆发式增长与小散乱并存
在多项政策的叠加效应下,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呈现爆发式增长。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58.32万辆,较2014年猛增169%。今年前7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1.5万辆和20.7万辆,同比再次增长将近1.2倍。
但是,火热产销的同时,行业发展也出现问题。作为一个政策驱动性产业,补贴政策驱动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开始显现。财政部经济建设司副司长宋秋玲说,实践证明,财政的普惠政策对培育新能源汽车初级市场是行之有效的,但长期执行这一政策,企业容易患上政策依赖症、软骨病,缺乏技术开发和产品升级的动力和压力,行业容易出现低水平的盲目扩张。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蔡羽介绍,目前全国有200多家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4000多个车型,其中1300多个车型实现销售,企业平均年产量不足3000辆。由此可见,整个产业小、散、乱的情况十分突出。根据财政部、科技部、工信部和发展改革委2015年4月联合发布的《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从今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补贴门槛将逐年抬高,补贴额度将大幅递减。由此标志着补贴政策启动退坡。
诚如2015年续航超过80公里的纯电动车即可获补贴,到2016年续航100公里以上才能获得;2015年续航里程在100公里—150公里的车型即可补贴3.15万元,2016年就降为2.5万元。2017年—2018年,除燃料电池车外,其余车型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20%;2019年—2020年,补助标准在2016年基础上下降40%。
依赖补贴存隐忧
就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冰火两重天之际,工信部近日发布《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修订征求意见稿,重新划定新能源汽车范围,根据意见稿,工信部将新能源汽车范围调整为纯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这被看作是国家提高新能源汽车准入门槛的一个标志。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新数据显示,2016年7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3.8万辆,销售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3.4%和98.1%。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为2.7万辆和2.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7%和144.2%;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为1.1万辆和1万辆,分别同比增长41.4%和33.3%。
与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上涨相伴的,是消费者投诉。有关其新能源车的故障投诉往往占据一半以上,而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投诉,主要集中于续驶里程与厂家宣传不符、掉电严重、充电过程故障等方面。这些问题的终指向就是电池问题。行业专家早就指出,我国生产动力电池的企业虽然多,但规模不大,电池产业的技术与工艺水准不高,生产一致性、可靠性不高,单体电池质量尚可,但组成电池包后性能就明显降低。
相关专家介绍,新能源车的核心技术在于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但是,在这些动力总成上,目前大多自主品牌仍然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只能直接购买国外现成的零部件进行组装,或通过与国外巨头合作、采用共享知识产权的方式研发自己的车型。解决新能源车技术问题,需要进一步实施新能源汽车品质提升工程。
到底谁能“笑傲江湖”
而从长远来看,补贴减少、准入门槛提高是大势所趋,新能源汽车行业将告别“野蛮生长”的态势,迎来新的变局。
专家表示,补贴额度的降低对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可能会有影响,但这并不等于产业扶持政策的全面弱化,只是扶持方式发生了调整,要看到其积极意义。未来的补贴政策将旨在提高技术门槛,完善补贴标准,健全监管体系,并建立市场化的发展机制。这些改变,对促进技术进步、支持规范守信的企业会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将推动企业加快技术进步,促进优势企业做优做强。
作为汽车生产企业,应该集中资源在动力电池、核心零部件、电控技术、轻量化、智能化等方面突破技术瓶颈。新政策的实施,将有利于督促企业抓紧研发降低成本,生产符合环保和市场需要的新能源汽车。同样引起汽车业界人士注意的是,国家发改委近日研究制定了《新能源汽车碳配额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该意见稿通过强化空气质量规制,分配温室气体及污染物排放总量限额,发展碳排放权及排污权交易市场,增加碳及污染物排放成本。
有人形象地对此进行描述:财政补贴是“国家出钱让企业干”,碳配额管理是“干得不好的出钱给干得好的”。相比于财政补贴,碳排放配额制度借助市场的力量激励和倒逼企业,提早规划未来市场,把更多资源投入到产品的研发和技术创新上,有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
市场普遍认为,新能源汽车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机会。从范围看,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尚待进一步突破,关键零部件的壁垒还未形成,信息系统还在发展,商业模式正呈现多样化。可以说,几乎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很大的创新空间。大势所趋、大浪淘沙,真正能“笑傲江湖”的,将是那些具有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品牌效应的企业。
(参考资料:中国环境报、21世纪经济报道、商报、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