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碳市场跨入冲刺期 万亿元规模值得想象
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表示,2017年,我国将启动全国的碳市场,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国碳市场建成后,将是碳排放交易市场当中规模大的市场。
根据世界银行的预测,2020年碳交易总额有望达到3.5万亿美元,有望超过石油市场成为大能源交易市场。中国多个研究机构认为,中国碳交易市场规模将在1000亿元以上,并且在2020年之后达到万亿元的规模。
早在2013年,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就已开展了碳交易试点。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试点市场的累计成交量达到1.2亿吨二氧化碳,成交金额超过了32亿元。
各试点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在我国积极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大背景下,仍旧存在短板。能源区块链实验室创始合伙人曹寅指出,总体而言,目前碳交易市场交易区域不是全国性的,且各区域之间也没有相互配合及互动,与CCER的互动、交易量也并不大。除地区差异与交易量不大之外,目前的参与者数量也较少,参与者一般多为高耗能企业,此外,还有极少数的碳市场投资者出于经济原因,也会参与其中。
碳交易市场的不活跃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一旦碳价持续下跌,碳交易就失去了促使企业减排的功能作用。“目前试点的碳交易市场交易不活跃的情况很多,这表明企业在参与这件事情上还是不太积极的,因此应该建立一些激励机制或技术支持,激励或者帮助企业去做一些节能降耗的改造。”卓创资讯分析师房明如是说。
随着2017年全面启动全国碳市场渐行渐近,交易体系的构建进入冲刺期,一揽子政策和动作即将落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条例和碳排放配额分配方案等系列法规政策出台在即,碳配额分配工作也已经开始,下一步将启动配额注册登记系统和开展第三方核查机构评估。
“我们已经做到了有机构、有地方立法确定了配额,也分配了这些配额,建立配额的分配办法,还建立了核算报告、核查的体系,建立了交易规则,完善了监管的体系和能力建设,基本形成了要素完善、特点突出、运行平稳的地方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解振华表示,中国的碳市场启动和全面建成需要一定的时间。
机构认为,当全国碳交易市场一旦开始构建,碳交易市场全面扩容后,碳交易所可以收取交易费用、发展交易金融创新,将直接受益于碳交易市场成交量的急速上升。此外,全国碳交易市场快速发展将对第三方碳排放核查机构提出更高要求,未来行业整合步伐将加快,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将获得更多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