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在线 环保示范】近日,住建部印发通知,要求全面推广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经验。那么金华市的垃圾分类究竟是怎么做的?究竟有什么亮点?
2004年前后,金华市建立了“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初步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出路问题。随着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原有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一是现有填埋场使用寿命急剧缩短,但新建填埋场的选址越来越难。二是垃圾处理成本日益提高,财政负担越来越重。2014年以来,金华市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两次四分法”的分类方法、“垃圾不落地”的转运方法、阳光堆肥房就地资源化的利用方法以及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形成了财政可承受、农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已在全市域普遍推广,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符合金华实际的农村垃圾污染治理新路子。有关做法和经验介绍如下:
一、基本做法
(一)“两次四分”的分类方法
1.农户初分。即农户按能否腐烂为标准对垃圾进行一次分类,分成“会烂的”和“不会烂的”两类,由政府给农户发放标准化两格式或两个垃圾桶,分别放这两类垃圾。
2.保洁员再分。村保洁员在分类收集各户垃圾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分类。一方面,纠正农户分类中的错误;另一方面,对“不会烂的”垃圾再分“好卖的”“不好卖的”两类。保洁员利用两格式分类收集车将“会烂的”“不会烂的”垃圾集中收运至村内或联村阳光堆肥房。“会烂的”投入堆肥间堆肥。“不会烂的”中“好卖的”投入临时存放间贮存,金华市指定市供销再生资源有限公司对市场上不予以回收的废旧塑料、玻璃等进行“上门、定时、兜底”回收,费用归保洁员所有。既“不会烂”也“不好卖”的垃圾按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经乡镇转运后由县(市、区)统一处理。
通过两次四分法,既解决了农户一次分类不到位的问题,又减少了需末端处理垃圾的总量,还实现了资源化利用。这种分类方法易学易用、易记易分,很接底气,适合农民特点,切合农村实际。澧浦镇后余村是全区试点村,过去每个月要外运垃圾6次,实施垃圾分类后减少到了每月1次。据金东区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实际测算,近70%的生活垃圾留在村里堆肥,10%-15%可以变卖。
(二)“垃圾不落地”的转运方法
金华市取消了村内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池,实现垃圾从投放到处理全程不落地。每家每户门口设两个密闭垃圾桶或两格式垃圾桶。农户自行投放后,保洁员利用密闭分类转运车定时上门收集,运送到村级阳光堆肥房。阳光堆肥房密封处理或贮存垃圾。对既不能堆肥、也不能卖的其他垃圾则统一密闭转运至县级处理设施处理。垃圾从出门到进入终处置环节全程不落地,大大减少了蚊蝇孳生的可能性,也净化了村庄环境。
(三)阳光堆肥房就地资源化利用方法
对于分拣出的会烂垃圾,金华市在农村就近建设太阳能阳光堆肥房进行堆肥。根据行政村人口数量、转运距离等因素,采取“一村一建”或“多村合建”方式,建设阳光堆肥房。单村建设的阳光堆肥房一般分四格,其中两格堆肥,一用一备,另外两格一格储放可卖垃圾、一格储放其他垃圾。所有阳光堆肥房实施标准化建设,统一材料和外观。
单村阳光堆肥房建设投资大概在10-15万元。堆肥房屋顶安装透明玻璃,利用自然光提高堆肥温度,使用技术对传统发酵处理工艺进行科学改进,引入微生物菌剂,堆肥时间从原先的半年缩短至2个月,配套建设通风和保湿回淋系统,有效去除了苍蝇、臭味等。垃圾堆肥后,由专业公司、农业合作社用于制作有机肥或直接还田增肥。一般1吨会烂垃圾经过堆肥房处理后,一般只剩下0.2吨-0.3吨有机肥,这种有机肥氮磷钾含量都很高,适合做蔬菜瓜果的肥料。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站注明“来源:环保在线”的所有作品,均为浙江兴旺宝明通网络有限公司-环保在线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站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环保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站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非环保在线)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从本站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作品第一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环保在线”,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鉴于本站稿件来源广泛、数量较多,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与本站联系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联系电话:0571-87759680;邮箱:hbzhan@vip.qq.com。